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肇論

肇論[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266616

關係對象文獻依據
typework
name肇論
authority-wikidataQ15911917
link-wikipedia_zh肇論
indexed-inwork:文獻通考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七·經籍考五十四》:《肇論》四卷
    juan-size 4
肇論》,由後秦佛教僧人釋僧肇所著論述,凡一卷六部分。

僧肇好清談,早年師從鳩摩羅什,著作甚多,以《肇論》最為出名。肇論一詞最早見于惠達《肇論疏》,事實上是由《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所組成。「宗本義」為全書之首,是僧肇的思想總綱,隱士劉遺民對僧肇的《般若無知論》極為推崇,弘始十二年(410年)劉遺民致函僧肇稱「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步聖文,婉然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手,真可謂浴心方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此時僧肇只有二十三歲。

佛教般若學「六家七宗」之說,很明顯是受到老莊玄學等傳統思想影響的結果,人們對般若性空學說的理解,多流于片面,不夠精確。《肇論》是佛學中國化的代表作,結合了中國的老子莊子思想,又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僧肇的佛學思想都是圍繞著解般若學的「空」展開的。《肇論》以般若中道之觀點來闡述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批六家七宗中的本無、即色和心無三家。

黃懺華在《僧肇》一文稱:「《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係,都是有所發揮而互相聯繫之作」。一般而言,《般若無知論》講「智空」,《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講「法空」,《涅槃無名論》講「智法俱同一空」的「果空」,僧肇被喻為「解空」第一。

僧肇的《肇論》是在佛教的基礎上對玄佛合流進行批判,一方面將玄學的成就推展至高峰,一另方面又標誌著玄佛合流的終結,從此老莊思想在佛學中徹底消失,中原高僧多不願再附會於老莊。

歷代有許多高僧註疏《肇論》。南朝宋明帝時期,陸澄編有《法論目錄》,著錄《肇論》四篇,《不真空論》歸于「法性集」、《涅槃無名論》歸于「覺性集」、《般若無知論》歸于「般若集」、《物不遷論》歸于「物理集」。慧晈撰《高僧傳》,介紹僧肇的生平,大量引用《涅槃無名論》。現存有晉朝惠達《肇論疏》2卷,唐朝元康《肇論疏》3卷,惠澄《肇論疏》3卷。宋朝淨源有《肇論中吳集解》三卷及《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元朝文才有《肇論新疏》三卷和《肇論新疏遊刃》三卷。明朝憨山德清的《肇論略注》6卷,袾宏有《竹窗隨筆·物不遷論駁》。

《涅般無名論》被疑為偽作,湯用彤、方立天、石峻等人皆以《涅槃無名論》是偽作,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涅槃無名論》頗有疑點,或非僧肇所作。」對此學術界對此看法不一。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文獻資料引用次數
文獻通考1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266616 [RDF]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