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趙榛

趙榛[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58917

關係對象文獻依據
typeperson
name趙榛
born1111
fatherperson:宋徽宗宋史·列傳第五 宗室三》:次信王榛,
authority-cbdb50164
authority-wikidataQ45472229
authority-wikidataQ15926392
link-wikipedia_zh趙榛
held-officeoffice:信王
    from-date 靖康元年四月戊午
1126/5/16
宋史·本紀第二十三 {{欽宗}}》:平陽郡王榛為信王。
信王趙榛(1111年 - 1139年),宋朝宗室。

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的第十八子,生母劉貴妃,政和元年(1111年)八月出生,十一月賜名趙榛,授建雄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福國公。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正三公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改安遠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平陽郡王。靖康元年(1126年)四月,改慶陽、昭化軍,遷檢校太傅,進封信王。隨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所虜,北行至慶源,逃亡藏匿真定境內。當時馬擴與趙邦傑聚兵于五馬山砦,迎趙榛奉為主公,兩河(河北、河東)宋朝遺民聞風響應。

趙榛派遣馬擴到行在秉奏宋高宗:「邦傑與擴,忠義之心,堅若金石,臣自陷賊中,頗知其虛實。賊今稍惰,皆懷歸心,且累敗于西夏,而契丹亦出攻之。今山西諸砦鄉兵約十餘萬,力與賊抗,但皆苦窘,兼闕戎器。臣多方存恤,惟望朝廷遣兵來援,不然,久之恐反為賊用。臣于陛下,以禮言則君臣,以義言則兄弟,其憂國念親之心無異。願委臣總大軍,與諸砦鄉兵,約日大舉,決見成功。」

黃潛善、汪伯彥懷疑這個趙榛是假的,宋高宗認識趙榛的筆跡,遂命他為河外兵馬都元帥。黃潛善、汪伯彥還是懷疑,馬擴將行,密授朝旨,使幾察趙榛,複令馬擴聽諸路節制。馬擴知事不成功,遂留大名府不前。當時有傳言趙榛將渡河入京,朝廷下詔擇日還京,來對抗這個謀劃。金人怕馬擴帶來援兵,急發兵攻打諸砦,斷其水道,諸砦遂陷落。趙榛逃亡,不知所在,有人說後來和太上皇同居五國城。紹興元年(1131年),鄧州有楊其姓,聚眾千餘人,自稱信王。鎮撫使翟興覺察其詐,遣將斬殺。天眷二年(1139年)六月十九日,趙榛歿于五國城。

屈超立《兩宋之交信王趙榛行實考——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陶晉生教授商榷》一文引《靖康稗史》指出,趙榛被俘後從未逃離,始終與父兄等其他皇族囚禁一處,故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其妻田氏還能生下他的女兒;天會十一年(1133年),徽宗子泝王趙㮙、婿劉彥文誣告宋徽宗與信王謀反,徽宗遣欽宗、信王、女婿蔡鞗向子扆、內侍王若衝等辯解,最後趙㮙、劉彥文被金人處決,也可証當時信王仍在五國城。《要錄》有小注稱被俘皇族曾說信王在五國城。而在五馬山的趙榛係為人點茶、自稱姓梁的燕人趙恭冒稱,而宋高宗對所謂「趙榛」也是先確立君臣名分,再限制削弱,遂導致「趙榛」的軍隊因得不到南宋支持而最終失敗。

顯示更多...: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文獻資料引用次數
大金弔伐錄1
宋史14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58917 [RDF]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