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清水》

電子圖書館
1 清水:
清水出河內脩武縣之北黑山,

2 清水: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栖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刹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飛流,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于脩武縣故城西北。脩武,故甯也,亦曰南陽矣。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劭《地理風俗記》云: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始皇改曰脩武。徐廣、王隱竝言始皇改。瓚注《漢書》云:按《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西伐脩武。時秦未兼天下,脩武之名久矣。餘按《韓詩外傳》言,武王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脩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卒于甯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為侯國。亦曰大脩武,有小,故稱大。小脩武在東,漢祖與滕公濟自玉門津,而宿小脩武者也。大陸即吳澤矣。

3 清水:
《魏土地記》曰:脩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吳澤水。陂南北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西則長明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內野王縣東北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東逕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逕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內山陽西有故雍城。又東南注長明溝,溝水又東逕射犬城北,漢大司馬張揚為將楊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欲北合袁紹。

4 清水:
《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勢必驚,宜急去。固不從。漢建安四年,魏太祖斬之于此。以魏种為河內太守,守之。沇州叛,太祖曰:惟种不棄孤。及走,太祖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惟其才也,釋而用之。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東會長明溝水,又東逕脩武縣之吳亭北,東入吳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脩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吳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于吳陂也。次陸真阜之東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次合,南注于陂。泉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京相璠曰:河內脩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際山,世謂之勑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脩武縣北,所未詳也。又東,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十三里,重源濬發于鄧城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逕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琅邪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遊,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于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緣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歷澤注于陂。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于清水,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塢,有丁公泉發于焦泉之右。次東得焦泉,泉發于天門之左,天井固右。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餘,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險絶,無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精舍。寺有十餘僧,給養難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疎頒。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口,舊是隱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謂之焦泉也。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泉,梗河參連,女宿相屬,是四川在重門城西竝單川南注也。重門城,昔齊王芳為司馬師廢之。宮于此,即《魏志》所謂送齊王于河內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有百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八年,封盧罷師為共侯,即共和之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遙于共山之上。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仙者孫登之所處,袁彥伯《竹林七賢傳》:嵇叔夜嘗採藥山澤,遇之于山,冬以被髮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又南逕凡城東。

5 清水:
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曰:共縣有凡亭,周凡伯國。《春秋·隱公七年》,《經》書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為一瀆,又謂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東周新豐塢,又東注也。

6 清水:
東北過獲嘉縣北,

7 清水:
《漢書》稱越相呂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于汲郡新中鄉,得呂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後漢封侍中馮石為侯國。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僕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毀莫記。清水又東周新樂城,城在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之新中鄉也。

8 清水:
又東過汲縣北,

9 清水:
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遯釣魚水,何必渭濱,然後磻溪,苟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清水又東逕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餘基尚存。清水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山,山西有倉谷,谷有倉玉、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復出,俗謂之雹水,東南歷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臯跨澤,悉坶野矣。

10 清水:
《郡國志》曰:朝歌縣南有牧野。

11 清水:
《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詩》所謂坶野洋洋,檀車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銘,題隸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記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親幸其墳而加弔焉。刊石樹碑,列于墓隧矣。雹水又東南入于清水。清水又東南逕合城南,故三會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逕鳳皇臺東北南注也。

12 清水:
又東入于河。

13 清水:
謂之清口,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

14 清水:
《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內黃縣南。無清水可來,所有者惟鍾是水耳。蓋河徙南注,清水瀆移,匯流逕絶,餘目尚存。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斷。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復故瀆矣。

URN: ctp:n56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