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聖水》

電子圖書館
1 聖水:
聖水出上谷,

2 聖水: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

3 聖水:
王隱《晉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調也。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逕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高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傳》言:昔有沙門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篝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餘,穴分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穴經五六日方還,又不測窮深。其水夏冷冬溫,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採捕食者,美珍常味,蓋亦丙穴嘉魚之類也。是水東北流入聖水。聖水又東逕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餘,潛源東出,又東,頹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

4 聖水:
東過良鄉縣南,

5 聖水:
聖水南流,歷縣西轉,又南逕良鄉縣故城西,王莽之廣陽也。有防水注之,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而東南流逕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其水又東南流,至縣東入聖水。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東南流,歷縣西而東南流注聖水。聖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南,又東逕聖聚南,蓋藉水而懷稱也。又東與俠河合,水出良鄉縣西甘泉原東谷,東逕西鄉縣故城北,王莽之移風也,世謂之都鄉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鄉縣,而無都鄉城,蓋世傳之非也。又東逕良鄉城南,又東北注聖水,世謂之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溝也。

6 聖水:
又東過陽鄉縣北,

7 聖水:
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水首受淶水于徐城東南良鄉,西分垣水,世謂之南沙溝,即桃水也。東逕逎縣北,又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水,又亦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發,東逕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則是桃水也。或曰終仁之故居,非桃仁也。余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發,不與《志》同,謂終為是。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東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注于桃。應劭曰:涿郡,故燕,漢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蓋氏焉。闞駰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無水以應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應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縣,余按涿水自涿鹿東注㶟水。㶟水東南逕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但物理潛通,所在分發,故在匈奴為涿耶水。山川阻闊,並無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經隱顯相關,遙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東逕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晉大始元年,改曰范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內東北角有《晉康王碑》,城東有《范陽王司馬虓廟碑》。桃水又東北與垣水會,水上承淶水,于良鄉縣分桃水,世謂之北沙溝。故應劭曰:垣水出良鄉,東逕垣縣故城北。

8 聖水:
《史記音義》曰:河間有武垣縣,涿有垣縣。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賜為侯國,王莽之垣翰亭矣。世謂之頃城,非也。又東逕頃,亦地名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又東,洛水注之,水上承鳴澤渚,渚方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者也。服虔曰:澤名,在逎縣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水注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鄉西山,東南逕西鄉城西,而南注鳴澤渚。渚水東出為洛水,又東逕西鄉城南,又東逕垣縣而南入垣水。垣水又東逕涿縣北,東流注于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桃。闞駰曰:至陽鄉注之。今按《經》脈而不能屆也。桃水東逕陽鄉,東注聖水。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東逕廣陽縣故城北;又東,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東南逕廣陽縣故城南,東入廣陽水,亂流東南至陽鄉縣,右注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縣,故涿之陽亭也。

9 聖水:
《地理風俗記》曰:涿縣東五十里有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按《太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矣。聖水又東逕長興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劉放為侯國。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平地,導源東南流,右注白祀水,亂流東南逕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鄉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韓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鄭玄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之寒號城,非也。聖水又東南流,右會清淀水,水發西淀,東流注聖水,謂之劉公口也。

10 聖水:
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于海。

11 聖水:
聖水又東逕勃海安次縣故城南,漢靈帝中平三年,封荊州刺史王敏為侯國。又東南流注于巨馬河,而不達于海也。

URN: ctp:n56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