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49285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新唐書
條件: 提到「平章事
Total 20

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8
四年正月穆宗崩。癸酉門下侍郎平章事李逢吉攝塚宰。皇太子即皇帝位於太極殿。二月辛巳,始聽政。癸未,尊母為皇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辛卯,放掖庭內園沒入者。丁未,擊鞠於中和殿。戊申,擊鞠於飛龍院。黃洞蠻降。己酉,擊鞠,用樂。三月壬子大赦。免京畿、河南青苗稅,減宮禁經費、乘輿服膳,罷貢鷹犬。元和以來,兩河籓鎮歸地者予一子官。庚午,太白經天。四月丙申,擊鞠於清思殿。梁坊匠張韶反,幸左神策軍,韶伏誅。丁酉,還宮。五月乙卯吏部侍郎李程戶部侍郎判度支竇易直中書門下平章事六月庚辰,大風壞延喜、景風門。是夏,漢水溢。八月丁亥太白晝見。丁酉,中官季文德謀反,伏誅。黃洞蠻寇安南。十一月戊午,環王及黃洞蠻陷陸州,刺史葛維死之。庚申,葬睿聖文惠、孝皇帝於光陵。

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

37
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世客荊州。疏爽任義節,不為齷齪小行。節度使裴胄禮之。胄採古今禮要為書,數從文昌質判所疑。後依劍南節度韋皋,皋表為校書郎宰相李吉甫才之,擢登封尉、集賢校理,再遷左補闕。憲宗數欲親用,頗為韋貫之奇詆,偃蹇不得進。貫之罷,引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遂為承旨。穆宗即位,屢召入思政殿顧問,率至夕乃出。俄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未逾年,自表還政。授劍南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文昌素諳蜀利病,大抵治寬靜,間以威斷,不常任也,群蠻震服。長慶二年黔中蠻叛,觀察使崔元略以聞,文昌使一介開曉,蠻即引還,彭濮蠻大酋蹉祿來請立石刊誓,脩貢獻。入遷兵部尚書。文宗立,拜御史大夫,進封鄒平郡公。俄檢校尚書右僕射、平章事,節度淮南。太和四年,檢校左僕射,徙帥荊南。州或旱,禬解必雨;或久雨,遇出游必霽。民為語曰:「旱不苦,禱而雨;雨不愁,公出游。」南詔襲南安,帝以文昌得蠻夷心,詔使下檄尉讓,即日解而去。復節度西川。九年卒,贈太尉。文昌先墓在荊州,歲時享祠,必薦以音樂歌舞,習禮者譏其非,少羈窶,所向少諧。及居將相,享用奢侈,士議尤替。

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

32
子彥若,事僖宗中書舍人昭宗立,再用為御史中丞。張濬師敗太原,以彥若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代李茂貞鳳翔節度使,不得入,還為御史大夫乾寧初,復當國,進位太保齊國公。崔胤專政,以彥若位己右,不悅,以平章事清海軍節度使,卒於鎮,而行軍司馬劉隱因主留務。方時多難,彥若最見信於帝,有以事自陳者,帝曰:「汝當問彥若。」其所倚任如此。

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

32
崔鉉輔政,欲專任,患敏中居右。會黨項數寇邊,鉉言宜得大臣鎮撫,天子響其言,故敏中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寧節度、招撫、制置使。初,帝愛萬壽公主,欲下嫁士人。時鄭顥擢進士第,有閥閱,敏中以充選。顥與盧氏婚,將授室而罷,銜之。敏中自以居外,畏顥讒,自訴於帝。帝曰:「朕知久矣。若用顥言,庸相任耶?」顧左右取書一函,發視,悉顥所上,敏中乃安。及行,帝御安福樓以餞,頒璽書諭尉,賜通天帶,衛以神策兵,開府闢士,禮如裴度討淮西時。次寧州,諸將已破羌賊,敏中即說諭其眾,皆願棄兵為業。乃自南山並河按堡保,回繞千里。又規蕭關通靈威路,使為耕戰具。逾年,檢校司徒,徒劍南西川,增騾軍,完創關壁。治蜀五年,有勞,加兼太子太師,徙荊南。

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

4
俄知天宮侍郎事,進麟臺少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遷鸞臺侍郎。會張錫輔政,嶠,其出也,罷為成均祭酒。俄檢校文昌左丞,留守東都。長安三年,以本官復為平章事,知納言。遷內史,嶠辭劇,復為成均祭酒平章事

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

15
大歷三年來朝。本名旰,至是賜名。楊子琳襲取成都,帝乃還於蜀。未幾,子琳敗。見蜀地險,饒於財,而朝廷不甚有紀,乃痛誅斂;使弟寬居京師,以賂厚謝權貴,深結元載父子,故寬驟擢御史中丞,寬兄審至給事中在蜀久,兵浸強,而肆侈窮欲,將吏妻妾多為污逼,朝廷隱忍,不能詰。累加尚書左僕射。十四年,入朝,進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山陵使。俄以平章事御史大夫,即建白擇御史當出大夫,不宜謀及宰相。因奏李衡、於結等任御史,宰相楊炎怒,寢不行。炎方詆劉晏,申救於帝,又素事元載,而炎亦出載門,故銜之,未忍發。

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

13
昭宗即位,進司空。以太學焚殘,乃兼國子祭酒,完治之。加司徒,封魯國公。帝將郊見,中尉樞密使索宰相朝服,有司白中人無衣冠助祭事,中尉怒,責禮官必得。緯言:「中人不朝服,國典也。陛下欲假借之,則請以所兼官為之服。」諫官固執,帝召謂曰:「方舉大禮,為我容之。」進兼太保。時天武都頭李順節,疏暴人也,以浙西節度使平章事。臺史白:「已謝,當班見百官。」緯判止之。明日,順節盛服至,則無班,怏怏去。他日見緯,以為言,緯曰:「固疑公見望也。且百闢卿士,天子廷臣,班見宰相,以宰相為之長。公提天武健兒,據堂受禮,安乎?必欲用之,去都頭乃可。」順節慚縮不敢言。

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

7
於時,討蔡數不利,群臣爭請罷兵,錢徽、蕭俛尤確苦。度奏:「病在腹心,不時去,且為大患。不然,兩河亦將視此為逆順。」會唐鄧節度使高霞寓戰卻,它相揣帝厭兵,欲赦賊,鉤上指。帝曰:「一勝一負,兵家常勢。若師常利,則古何憚用兵耶?雖累聖亦不應留賊付朕。今但論帥臣勇怯、兵強弱、處置何如耳,渠一敗便沮成計乎?」於是左右不能容其間。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餉億煩匱,宜休師。」唯度請身督戰,帝獨目度留,曰:「果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與賊偕存。」即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彰義軍節度、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19
是時,徐州王智興逐崔群,諸軍盤互河北,進退未一。議者交口請相度,乃以本官兼中書侍郎、平章事。權佞側目,謂李逢吉險賊善謀,可以構度,共諷帝自襄陽召逢吉還,拜兵部尚書。度居位再閱月,果為逢吉所間,罷為左僕射。帝暴風眩,中外不聞問者凡三日。度數請到內殿,求立太子,翼日乃見帝,遂立景王為嗣。逢吉既代相,思有以牙孽之,引所厚李仲言、張又新、李續、張權輿等,內結宦官,種支黨,醜沮日聞,乃出度山南西道節度使,奪平章事。

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

3
穆宗即位,徙山南東道。緣講侍恩,陰結近幸。長慶二年,召入為兵部尚書。時度與元稹知政,度嘗條稹憸佞,逢吉以為其隙易乘,遂並中之,遣人上變,言:「和王傅於方結客,欲為稹刺度。」帝命尚書左僕射韓皋給事中鄭覃與逢吉參鞠方,無狀,稹、度坐是皆罷,逢吉代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因以恩爵動詭薄者,更相挺以詆傷度,於是李紳、韋處厚等誦言度為逢吉排迮,度初得留。時已失河朔,王智興以徐叛,李騕以汴叛,國威不振,天下延頸俟相度,而中外交章言之,帝訖不省,度遂外遷。騕平,進尚書右僕射。
6
初,逢吉興昭獄以止度入而不果,天子知度忠,卒相之。逢吉於是浸疏,以檢校司空平章事山南東道節度使,表李續自副,張又新行軍司馬。頃之,檢校司徒。初,門下史田伾倚逢吉親信,顧財利,進婢,嬖之。伾坐事匿逢吉家,名捕弗獲。及出鎮,表隨軍,滿歲不敢集,使人偽過門下省,調房州司馬。為有司所發,即襄州捕之,詭讕不遣。御史劾奏,詔奪一季俸,因是貶續為涪州刺史,又新汀州刺史。久乃徙宣武,以太子太師東都留守。及訓用事,召拜尚書左僕射,足病不能朝,以司徒致仕。卒,年七十八,贈太尉,謚曰成。無子,以從弟子植嗣。
26
開成初,表解劇鎮,以檢校司空東都留守。僧孺治第洛之歸仁里,多致嘉石美木,與賓客相娛樂。三年,召為尚書左僕射。僧孺入朝,會莊恪太子薨,既見,陳父子君臣人倫大經,以悟帝意,帝泫然流涕。以足疾不任謁,檢校司空、平章事,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賜彞樽、龍勺,詔曰;「精金古器以比況君子,卿宜少留。」僧孺固請,乃行。

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周二裴劉趙王

3
太和九年,宗閔得罪,李訓、鄭注用事,訓欲自取宰相,乃先以固言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坐黨人,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訓自代其處。訓敗,文宗頗思之,復召為平章事,仍判戶部。

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

8
明年,召至行在,以王鐸將兵,復拜畋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軍務一以咨決。興州戍將孫鄴坐贓抵死,畋奏言:「方關輔失守,鄴護褒斜有功,請免死。陳秋兒保嵯峨山拒賊,農不廢耕,請以檢校散騎常侍隸奉天軍。」制皆可。舊制,使府校書郎以上,滿三歲遷;監察御史裏行至大夫、常侍,滿三十月遷。雖節度兼宰相,亦不敢越。自軍興,有歲內數遷者,畋以為不可,請:「行營節度,繇里行至大夫,許滿二十月遷;校書郎以上,滿二歲乃奏。非軍興者如故事。」從之。
12
僖宗初,以左僕射召。始,鐸當國,練制度,智慮周密,時論推允。會河南盜起,天下跂鐸入輔,又鄭畋數言其賢,復拜門下侍郎、平章事。乾符六年,賊破江陵,宋威無功,諸將觀望不進,天下大震。朝廷議置統帥,鐸因請自率諸將督群盜。帝即以鐸為侍中荊南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封晉國公。綏納流冗,益募軍,完器鎧,武備張設。李系者,西平王晟諸孫。敏辯善言兵,然中無有。鐸信之,舉為將,分精兵使守湖南。俄而賊舍廣州,鼓而北,系望風未戰輒潰,鐸退營襄陽。於是以高駢代之,貶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13
未幾,召拜太子少師,從天子入蜀,拜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加侍中。復以太子太保平章事。是時,誅討大計悉屬駢,駢內幸多難,數偃蹇,而外逗撓。鐸感慨王室,每入對,必噫嗚流涕,固請行。時中和二年也。乃以檢校司徒中書令義成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判延資、戶部、租庸等使。於是表崔安潛自副,鄭昌圖、裴贄、裴樞、王摶等在幕府,以周岌、王重榮、諸葛爽、康實、安師儒、時溥六節度為將佐,而中尉西門思恭為監軍,率衛兵洎梁、蜀師三萬壁盩厔,移檄天下。先是,諸將雖環賊,莫肯先。及鐸檄至,號令殷然,士氣皆起,急欲破賊,故巢戰數蹙。宦人田令孜策賊必破,欲使功出於己,乃構鐸於帝,罷為檢校司徒,以義成節度還屯。鐸功危就,而讒見奪,然卒因其勢困賊。後數月,復京師,策勛居關東諸鎮第一。四年,徙義昌節度使。
24
杜讓能既被害,以司徒、門下侍郎復為平章事,進太傅。王行瑜求為尚書令昭度建言:「太宗由是即位,後人臣無復拜者。郭子儀有大功,嘗授之,固辭免,況行瑜乎?」乃更號尚父。行瑜怨。會用李磎輔政,而崔昭緯密語行瑜曰:「前公已為尚書令昭度持不可。今又引磎葉力,此奸人務立黨與,惑上聽,恐事復有如杜太尉時。」行瑜乃與李茂貞數上書譏詆朝政。昭度懼,稱疾,罷為太傅,致仕。行瑜、茂貞、韓建聯兵至闕下,言昭度伐蜀失謀,請貶之。未及報,而行瑜收昭度於都亭驛殺之。天子不得已,下詔暴其罪。行瑜誅,乃追復官爵,許其家收葬,贈太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49
安祿山方有寵,總重兵於邊,偃蹇不奉法,帝護之,下莫敢言。國忠知終不出己下,又恃內援,獨暴發反狀,帝疑以位相媢,不之信。祿山雖逆久,以帝遇之厚,故隱忍,伺帝一日晏駕則稱兵。及見帝劈國忠,甚畏不利己,故謀日急。俄而祿山授尚書右僕射,帝恐國忠不悅,故冊拜司空。祿山還幽州,覺國忠圖己,反謀遂決。國忠令客何盈、蹇昂刺求反狀,諷京兆尹李峴圍其第,捕祿山所善李超、安岱、李方來、王岷殺之,貶其黨吉溫於合浦。祿山上書自陳,而條上國忠大罪二十,帝歸過於峴,貶零陵太守,以尉祿山意。國忠寡謀矜躁,謂祿山跋扈不足圖,故激怒之使必反,以取信於帝,帝卒不悟。乃建言:「請以祿山為平章事,追入輔政,以賈循為使,節度范陽,呂知誨節度平盧,楊光翽節度河東。」已草詔,帝使謁者輔璆琳覘祿山,未還,帝致詔坐側。而璆琳納金,固言不反。帝謂國忠曰:「祿山無二心,前詔焚之矣。」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帝欲自將而東,使皇太子監國,謂左右曰:「我欲行一事。」國忠揣帝且禪太子,歸謂女弟等曰:「太子監國,吾屬誅矣。」因聚泣,入訴於貴妃,妃以死邀帝,遂寢。祿山既發范陽,嘆吒曰:「國忠頭來何遲?」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