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330617"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宋元學案
條件: 提到「通典
Total 2

第064卷 卷六十四 潛庵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122
或謂「邵、馬與張、呂諸賢、秩在從祀,固無以議為也。但此五先生者,所在郡縣,別立祀庭,自為專享,得不傷于煩乎?」曰:「學校之祀典,不正久矣。五賢者,所在郡縣,非無祀秩,然學校各別為專祠,或以所居之邦,或以遊宦過化之地,或特以義起,載在先儒文集與夫碑誌之類,其來非一日矣。揆之人心,稽之公議,未有不以為允者。是果何故?吾聞道統于一,祀典亦當定于一,後世乃裂而二之,謂之不傷于煩,不可也。此事之失、源流闊遠,豈一言可斷哉!兩廡從祀,理宜損益。孔庭之祀,按貞觀二十一年,顏以下,次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升侑尼父。開元八年,始塑十哲,繪七十弟子及二十二賢于壁。二十七年,又以曾參而下止六十七人,遂以杜佑通典》所載,益以林放等五人,以足七十二人之數。此不過唐禮官一時建議云耳。宋仍唐制,不復更改,至今按為定式。竊謂學者尊事聖賢,春秋祭享,非但崇飾俎豆,姑以盡吾報本之心而已。必其平時方寸之間,真有信慕服行之素,則斯道氣脈相屬。今也姓名昧昧,年代闊遠,尋常方冊之間,耳目尚有不接,一旦對越之際,肸蠁豈易遽通?此文公竹林之祀,所以止于顏、曾、思、孟配享,六君子從祀。今所在書院,但按此為法,亦恐其煩也。程子本言十哲,世俗之論,予之晝寢短喪,求之聚斂具臣,已見責于聖門,況顏子既升配享,又增子張為十哲,果何義邪?十哲之外,若南宮適、宓子賤、蘧伯玉、曾、漆雕開、澹臺滅明、原憲、有若、公西赤之徒,班班見于傳記所載,亦可數矣。此其當正者一。又七十二賢之下,益以諸儒二十二人,此蓋唐禮官一時見其《立經》、《三傳》,曾有訓詁之勞,故悉從而位置之,不復甄別。西都承秦絕學,若伏生之《書》,毛萇之《詩》,大、小戴之《禮》,左氏、公穀之《春秋》,與鄭、孔諸儒之傳疏,雖其間不無同異,謂其無羽翼聖經之功,不可也。學者言必根理,文必稱行。馬融為竇憲作奏草一事,誣陷忠良,漢祚以傾。平日聚徒著書,竟亦何用?杜預建短喪之議,自背于《春秋》。王弼尚老、莊之學,自背于《易》。凡若此類,訓詁何取?此其當正者二。又如孟氏之後無傳,濂、洛未興之前,寥寥千載,獨一董仲舒,學最正,行最醇,顧不得秩在從祀。而楊雄美新投閣,不能揜《綱目》『莽大夫』之書;荀況以性為惡,以祀為偽,大本已失,便學何事?至今二人上敢與孟子同列,下猶不失與王通、韓愈並稱。向微文公品論權衡之定,則孟子終貶,而荀、楊輩偃然得在弟子列矣。世教不明至此,可勝歎哉!此其當正者三。宋諸儒如康節、涑水、南軒、東萊四賢,固已在從祀之典。泝其淵源,豈無尚有攷論者?龜山載道而南,再傳為延平李氏,學行醇正,其傳是為文公。竹林從祀,亦在六君子之次。又文公之學,惟勉齋黃氏獨接其傳,問學操行,一出于正,且其羽翼《四書》、《三禮》之功為大。三山郡泮為之大耳。道無二統,不合不公,誠有作者,表章正學,統一聖賢,首之京師,達之郡縣,大明學校祀典,一正天下人心,凡若此類,首宜損益,決不可以唐開元一時禮官無識之輕議,遂以為千萬世不刊之定典也。」

第089卷 卷八十九 介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80
馬端臨,字貴與,樂平人。父廷鸞,宋咸淳中官右丞相。時休寧曹涇精詣朱子學,先生從之遊,師承有自。以蔭補承事郎。宋亡不仕。著《文獻通考》,自唐、虞至南宋,補杜佑通典》之闕,二十餘年而成。仁宗延祐四年,遣真人王壽衍尋訪有道之士,至饒州路,錄其書上進。詔官為鏤板,以廣其傳,仍令先生親齎所著■本,赴路校勘。英宗至治二年,始竣工。先是,留夢炎為吏部尚書,與先生之父在宋為同相,召致先生,欲用之,以親老辭。及父卒,稍起為慈湖、柯山二書院山長,教授台州路。三月,引年終于家。從黃氏補本錄入。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