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55018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隋書
條件: 提到「皇太子
Total 16

卷一帝紀第一 高祖上

37
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設壇於南郊,遣使柴燎告天。是日,告廟,大赦,改元。京師慶雲見。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以柱國、相國司馬、渤海郡公高熲尚書左僕射納言,相國司錄、沁源縣公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咸安縣男李德林為內史令,上開府、漢安縣公韋世康禮部尚書,上開府、義寧縣公元暉為都官尚書,開府、民部尚書、昌國縣公元巖為兵部尚書,上儀同、司宗長孫毗為工部尚書,上儀同、司會楊尚希為度支尚書上柱國雍州牧、邗國公楊惠為左衛大將軍乙丑,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后。遣八使巡省風俗。丙寅,修廟社。立王后獨孤氏為皇后,王太子勇為皇太子丁卯,以大將軍、金城郡公趙煚為尚書右僕射,上開府、濟陽侯伊婁彥恭為左武候大將軍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賓。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周氏諸王,盡降為公。

卷三帝紀第三 煬帝上

3
及太子勇廢,立上為皇太子。是月,當受冊。高祖曰:「吾以大興公成帝業。」令上出舍大興縣。其夜,烈風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壞,壓死者百餘口。仁壽初,奉詔巡撫東南。是後高祖每避暑仁壽宮,恒令上監國。
9
大業元年春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立妃蕭氏為皇后改豫州為溱州,洛州為豫州。廢諸州總管府。丙申,立晉王昭為皇太子丁酉,以上柱國宇文述左衛大將軍上柱國郭衍左武衛大將軍,延壽公于仲文為右衛大將軍己亥,以豫章王暕為豫州牧。戊申,發八使巡省風俗。下詔曰:昔者哲王之治天下也,其在愛民乎。既富而教,家給人足,故能風淳俗厚,遠至邇安。治定功成,率由斯道。朕嗣膺寶曆,撫育黎獻,夙夜戰兢,若臨川谷。雖則聿遵先緒,弗敢失墜,永言政術,多有缺然。況以四海之遠,兆民之衆,未獲親臨,問其疾苦。每慮幽仄莫舉,冤屈不申,一物失所,乃傷和氣,萬方有罪,責在朕躬,所以寤寐增歎,而夕惕載懷者也。今既布政惟始,宜存寬大。可分遣使人,巡省方俗,宣揚風化,薦拔淹滯,申達幽枉。孝悌力田,給以優復。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量加賑濟。義夫節婦,旌表門閭。高年之老,加其版授,並依別條,賜以粟帛。篤疾之徒,給侍丁者,雖有侍養之名,曾無賙贍之實,明加檢校,使得存養。
15
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賜監督者各有差。以大理卿梁毗刑部尚書丁卯,遣十使併省州縣。二月丙戌,詔尚書令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大將軍宇文愷、內史侍郎虞世基禮部侍郎許善心制定輿服。始備輦路及五時副車。上常服,皮弁十有二琪,文官弁服,佩玉,五品已上給犢車、通幰,三公親王加油絡,武官平巾幘,袴褶,三品已上給瓟槊。下至胥吏,服色皆有差。非庶人不得戎服。戊戌,置都尉官。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先是,太府少卿何稠、太府丞雲定興盛修儀仗,於是課州縣送羽毛。百姓求捕之,網羅被水陸,禽獸有堪氅毦之用者,殆無遺類。至是而成。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辛亥,上御端門,大赦,免天下今年租稅。,以冀州刺史楊文思為民部尚書五月甲寅金紫光祿大夫兵部尚書李通坐事免。乙卯,詔曰:「旌表先哲,式存饗祀,所以優禮賢能,顯彰遺愛。朕永鑒前修,尚想名德,何嘗不興歎九原,屬懷千載。其自古已來賢人君子,有能樹聲立德、佐世匡時、博利殊功、有益於人者,並宜營立祠宇,以時致祭。墳壟之處,不得侵踐。有司量為條式,稱朕意焉。」六月壬子,以尚書令太子太師楊素司徒。進封豫章王暕為齊王秋七月癸丑,以衛尉卿衛玄為工部尚書庚申,制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壬戌,擢藩邸舊臣鮮于羅等二十七人官爵有差。甲戌皇太子昭薨。乙亥上柱國司徒楚國公楊素薨。八月辛卯,封皇孫倓為燕王,侗為越王,侑為代王九月乙丑,立秦孝王俊子浩為秦王。冬十月戊子,以靈州刺史段文振為兵部尚書十二月庚寅,詔曰:「前代帝王,因時創業,君民建國,禮尊南面。而歷運推移,年世永久,丘壟殘毀,樵牧相趨,塋兆堙蕪,封樹莫辨。興言淪滅,有愴于懷。自古已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蠲其雜役,以供守視。

卷八志第三 禮儀三

5
皇太后、皇后為本服五服內諸親及嬪,一舉哀。皇太子為本服五服之內親及東宮三師、三少、宮臣三品已上,一舉哀。

卷九志第四 禮儀四

12
隋皇太子將冠,前一日,皇帝齋於大興殿。皇太子與賓贊及預從官,齋於正寢。其日質明,有司告廟,各設筵於阼階。皇帝袞冕入拜,即御座。賓揖皇太子進,升筵,西向坐。贊冠者坐櫛,設纚。賓盥訖,進加緇布冠。贊冠進設頍纓。賓揖皇太子適東序,衣玄衣素裳以出。贊冠者又坐櫛,賓進加遠遊冠。改服訖,賓又受冕。太子適東序,改服以出。賓揖皇太子南面立,賓進受醴,進筵前,北面立祝。皇太子拜受觶。賓復位,東面答拜。贊冠者奉饌於筵前,皇太子祭奠。禮畢,降筵,進當御東面拜。納言承詔,詣太子戒訖,太子拜。贊冠者引太子降自西階。賓少進,字之。贊冠者引皇太子進,立於庭,東面。諸親拜訖,贊冠者拜,太子皆答拜。與賓贊俱復位。納言承詔降,令有司致禮。賓贊又拜。皇帝降復阼階,拜,皇太子已下皆拜。皇帝出,更衣還宮。皇太子從至闕,因入見皇后,拜而還。
14
皇太子納妃禮,皇帝遣使納采,有司備禮物。會畢,使者受詔而行。主人迎于大門外。禮畢,會於聽事。其次問名、納吉,並如納采。納徵,則使司徒及尚書令為使,備禮物而行。請期,則以太常宗正卿為使,如納采。親迎,則太尉為使。三日,妃朝皇帝於昭陽殿,又朝皇后於宣光殿。擇日,羣官上禮。他日,妃還。又他日,皇太子拜閤。
24
天監六年詔曰:「頃代以來,元日朝畢,次會羣臣,則移就西壁下,東向坐。求之古義,王者讌萬國,唯應南面,何更居東面?」於是御坐南向,以西方為上。皇太子以下,在北壁坐者,悉西邊東向。尚書令以下在南方坐者,悉東邊西向。舊元日,御坐東向,酒壺在東壁下。御坐既南向,乃詔壺於南蘭下。又詔:「元日受五等贄,珪璧並量付所司。」周捨案:「周禮冢宰,大朝覲,贊玉幣。尚書,古之冢宰。頃王者不親撫玉,則不復須冢宰贊助。尋尚書主客曹郎,既冢宰隸職,今元日五等奠玉既竟,請以主客郎受。鄭玄注覲禮云:『既受之後,出付玉人於外。』漢時少府,職掌珪璧,請主客受玉,付少府掌。」帝從之。又尚書僕射沈約議:「正會儀注,御出,乘輿至太極殿前,納舄升階。尋路寢之設,本是人君居處,不容自敬宮室。案漢氏,則乘小車升殿。請自今元正及大公事,御宜乘小輿至太極階,仍乘版輿升殿。」制:「可。」

卷十三志第八 音樂上

78
舊三朝設樂有登歌,以其頌祖宗之功烈,非君臣之所獻也,於是去之。三朝,第一,奏《相和五引》:第二,眾官入,奏《俊雅》;第三,皇帝入閤,奏《皇雅》;第四,皇太子發西中華門,奏《胤雅》;第五,皇帝進,王公發足;第六,王公降殿,同奏《寅雅》;第七,皇帝入儲變服;第八,皇帝變服出儲,同奏《皇雅》;第九,公卿上壽酒,奏《介雅》;第十,太子入預會,奏《胤雅》;十一,皇帝食舉,奏《需雅》;十二,撤食,奏《雍雅》;十三,設《大壯》武舞;十四,設《大觀》文舞;十五,設《雅歌》五曲,十六,設俳伎;十七,設《鼙舞》;十八,設《鐸舞》;十九,設《拂舞》;二十,設《巾舞》並《白紵》;二十一,設舞盤伎;二十二,設舞輪伎;二十三,設刺長追花幢伎;二十四,設受猾伎;二十五,設車輪折脰伎;二十六,設長蹻伎;二十七,設須彌山、黃山、三峽等伎;二十八,設跳鈴伎;二十九,設跳劍伎;三十,設擲倒伎;三十一,設擲倒案伎;三十二,設青絲幢伎;三十三,設一傘花幢伎;三十四,設雷幢伎;三十五,設金輪幢伎;三十六,設白獸幢伎;三十七,設擲蹻伎;三十八,設獮猴幢伎;三十九,設啄木幢伎;四十,設五案幢咒願伎;四十一,設闢邪伎;四十二,設青紫鹿伎;四十三,設白武伎,作訖,將白鹿來迎下;四十四,設寺子導安息孔雀、鳳凰、文鹿胡舞登連《上雲樂》歌舞伎;四十五,設緣高糸亙伎;四十六,設變黃龍弄龜伎;四十七,皇太子起,奏《胤雅》;四十八,眾官出,奏《俊雅》;四十九,皇帝興,奏《皇雅》。

卷十五志第十 音樂下

33
先是高祖遣內史侍郎李元操、直內史省盧思道等,列清廟歌辭十二曲。令齊樂人曹妙達於太樂教習,以代周歌。其初迎神七言,象《元基曲》,獻奠登歌六言,象《傾杯曲》,送神禮畢五言,象《行天曲》。至是弘等但改其聲,合於鐘律,而辭經敕定,不敢易之。至仁壽元年,煬帝初為皇太子,從饗於太廟,聞而非之。乃上言曰:「清廟歌辭,文多浮麗,不足以述宣功德,請更議定。」於是制詔吏部尚書、奇章公弘,開府儀同三司、領太子洗馬柳顧言,秘書丞、攝太常少卿許善心內史舍人虞世基,禮部侍郎蔡徵等,更詳故實,創制雅樂歌辭。其祠圓丘,皇帝入,至版位定,奏《昭夏》之樂,以降天神。升壇,奏《皇夏》之樂。受玉帛,登歌,奏《昭夏》之樂。皇帝降南陛,詣罍洗,洗爵訖,升壇,並奏《皇夏》。初升壇,俎入,奏《昭夏》之樂。皇帝初獻,奏《諴夏》之樂。皇帝既獻,作文舞之舞。皇帝飲福酒,作《需夏》之樂。皇帝反爵於坫,還本位,奏《皇夏》之樂。武舞出,作《肆夏》之樂。送神作《昭夏》之樂。就燎位,還大次,並奏《皇夏》。

卷四十五列傳第十 文四子

2
房陵王勇字睍地伐,高祖長子也。周世,以太祖軍功,封博平侯。及高祖輔政,立為世子,拜大將軍、左司衛,封長寧郡公。出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總統舊齊之地。後徵還京師,進位上柱國、大司馬,領內史御正,諸禁衛皆屬焉。高祖受禪,立為皇太子,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參決之。上以山東民多流冗,遣使按檢,又欲徙民北實邊塞。勇上書諫曰:「竊以導俗當漸,非可頓革,戀土懷舊,民之本情,波迸流離,蓋不獲已。有齊之末,主闇時昏,周平東夏,繼以威虐,民不堪命,致有逃亡,非厭家鄉,願為羈旅。加以去年三方逆亂,賴陛下仁聖,區宇肅清,鋒刃雖屏,瘡痍未復。若假以數歲,沐浴皇風,逃竄之徒,自然歸本。雖北夷猖獗,嘗犯邊烽,今城鎮峻峙,所在嚴固,何待遷配,以致勞擾。臣以庸虛,謬當儲貳,寸誠管見,輒以塵聞。」上覽而嘉之,遂寢其事。是後時政不便,多所損益,上每納之。上嘗從容謂羣臣曰:「前世皇王,溺於嬖幸,廢立之所由生。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忿諍,為亡國之道邪!」
32
秀漸奢侈,違犯制度,車馬被服,擬於天子。及太子勇以讒毀廢,晉王廣為皇太子,秀意甚不平。皇太子恐秀終為後變,陰令楊素求其罪而譖之。仁壽二年,徵還京師,上見,不與語。明日,使使切讓之。秀謝曰:「忝荷國恩,出臨藩岳,不能奉法,罪當萬死。」皇太子及諸王流涕庭謝。上曰:「頃者秦王糜費財物,我以父道訓之。今秀蠹害生民,當以君道繩之。」於是付執法者。開府慶整諫曰:「庶人勇旣廢,秦王已薨,陛下兒子無多,何至如是?然蜀王性甚耿介,今被重責,恐不自全。」上大怒,欲斷其舌。因謂羣臣曰:「當斬秀於市,以謝百姓。」乃令楊素、蘇威、牛弘、柳述、趙綽等推治之。太子陰作偶人,書上及漢王姓字,縛手釘心,令人埋之華山下,令楊素發之。又作檄文曰:「逆臣賊子,專弄威柄,陛下唯守虛器,一無所知。」陳甲兵之盛,云「指期問罪」。置秀集中,因以聞奏。上曰:「天下寧有是耶!」於是廢為庶人,幽內侍省,不得與妻子相見,令給獠婢二人驅使。與相連坐者百餘人。

卷五十列傳第十五

2
高祖重其門地,娶其女為房陵王妃。及高祖為丞相,拜少冢宰,進位柱國,賜爵洵陽郡公。時房陵王鎮洛陽,及上受禪,立為皇太子,令孝矩代鎮。旣而立其女為皇太子妃,親禮彌厚。俄拜壽州總管,賜孝矩璽書曰:「揚、越氛祲,侵軼邊鄙,爭桑興役,不識大猷。以公志存遠略,今故鎮邊服,懷柔以禮,稱朕意焉。」時陳將任蠻奴等屢寇江北,復以孝矩領行軍總管,屯兵於江上。後數載,自以年老,筋力漸衰,不堪軍旅,上表乞骸骨,轉涇州刺史,高祖下書曰:「知執謙撝,請歸初服。恭膺寶命,實賴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陝,何容便請高蹈,獨為君子者乎!若以邊境務煩,即宜徙節涇郡,養德臥治也。」在州歲餘,卒官,年五十九。謚曰簡。子無竭嗣。

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

3
年十二,立為河南王。仁壽初,徙為晉王,拜內史令,兼左衛大將軍。後三年,轉雍州牧。煬帝即位,便幸洛陽宮,昭留守京師。大業元年,帝遣使者立為皇太子。昭有武力,能引強弩。性謙沖,言色恂恂,未嘗忿怒,有深嫌可責者,但云「大不是」。所膳不許多品,帷席極於儉素。臣吏有老父母者,必親問其安否,歲時皆有惠賜。其仁愛如此。明年,朝於洛陽。後數月,將還京師,願得少留,帝不許。拜請無數,體素肥,因致勞疾。帝令巫者視之,云:「房陵王為祟。」未幾而薨。詔內史侍郎虞世基為哀冊文曰:

卷六十一列傳第二十六

4
衍臨下甚踞,事上姦諂。晉王愛暱之,宴賜隆厚。遷洪州總管。王有奪宗之謀,託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衍大喜曰:「若所謀事果,自可為皇太子。如其不諧,亦須據淮海,復梁、陳之舊。副君酒客,其如我何?」王因召衍,陰共計議。又恐人疑無故來往,託以衍妻患癭,王妃蕭氏有術能療之。以狀奏高祖,高祖聽衍共妻向江都,往來無度。衍又詐稱桂州俚反,王乃奏衍行兵討之。由是大脩甲仗,陰養士卒。及王入為太子,徵授左監門率,轉左宗衛率。高祖於仁壽宮將大漸,太子與楊素矯詔,令衍、宇文述領東宮兵,帖上臺宿衛,門禁並由之。及上崩,漢王起逆,而京師空虛,使衍馳還,總兵居守。

卷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七

1
柳彧,字幼文,河東解人也。七世祖卓,隨晉南遷,寓居襄陽。父仲禮,為梁將,敗歸周,復家本土。彧少好學,頗涉經史。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久而出為寧州總管掾。武帝親總萬機,彧詣闕求試。帝異之,以為司武中士。轉鄭令。平齊之後,帝大賞從官,留京者不預。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信賞宜明,酬勳報勞,務先有本。屠城破邑,出自聖規,斬將搴旗,必由神略。若負戈擐甲,征扞劬勞,至於鎮撫國家,宿衛為重。俱稟成筭,非專己能,留從事同,功勞須等。皇太子以下,實有守宗廟之功。昔蕭何留守,茅土先於平陽,穆之居中,沒後猶蒙優策。不勝管見,奉表以聞。」於是留守並加汎級。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