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77582"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宋史紀事本末
條件: 提到「太皇太后
Total 4

卷四十三元祐更化

2
神宗元豐八年三月,帝崩。皇太子即位,時年十歲。太皇太后高氏臨朝,同聽政。太后既聽政,即散遣修京城役夫,止造軍及禁廷工技,出近侍尤無狀者,戒中外無苛斂,寬民間保戶馬。事由中旨,宰相王珪等弗與知也。
3
司馬光聞先帝喪,入臨。時光罷官居洛十五年矣,田夫、野老皆號為司馬相公,婦人、孺子亦知有君實。至是入臨,衛士見光,皆以手加額,民遮道呼曰「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所至,人聚觀之。光懼,亟還。太后遣梁惟簡勞光,問為政所當先。光疏曰「臣聞《周易》,天地交則為《泰》,不交則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蔽,眾心離叛。自生民以來,治亂未有不由斯道者也。夫道猶岐路,近差跬步,遠失千里。今陛下新臨大寶,太皇太后同斷萬幾,初發號令,斯乃治亂之岐途,安危之所由分也。當以要切為先,以瑣細為後。臣竊見近年以來,風俗頹弊,士大夫以偷合苟容為智,以危言正論為狂,是致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達。閭閻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明主憂勤,宵衣旰食,而下無所訴。皆罪在群臣,而愚民無知,往往怨歸先帝。臣愚以為今日所宜先者,莫若明下詔書,廣開言路,不以有官無官之人,應有知朝政闕失及民間疾苦者,並許進實封狀,盡情極言。仍頒下諸路州、軍,出榜曉示。在京則於鼓院投下,委主判官畫時進入。在外則於州、軍投下,委長吏即日附遞奏聞。皆不得取責副本,強有抑退。群臣若有沮難者,其人必有姦惡,畏人指陳,專欲壅蔽聰明,此不可不察」詔從之。
6
丙辰,以蔡確、韓縝為尚書左、右僕射兼門下、中書侍郎,章惇知樞密院事。詔起司馬光知陳州,光過闕入見,留為門下侍郎。是時,天下之民引領拭目以觀新政,而議者猶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雖百世不可變也。若王安石、呂惠卿所建為天下害者,改之當如救焚拯溺。況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也」於是眾議少止。
35
四年二月甲辰,呂公著卒。太皇太后見輔臣,泣曰「邦國不幸,司馬相公既亡,呂司空復逝」痛憫久之。帝亦悲感,即詣其家臨奠。贈太師、申國公,謚正獻。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