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110185"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長安志
Total 4

卷70 史部·地理類三

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長安志》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程大昌撰。大昌有《古周易占法》,已著錄。是編考訂關中古跡,以《三輔黃圖》、《唐六典》、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記》及紹興《秘書省圖》案書中稱閣圖者,即《秘書省圖》諸書,互相考証。於宮殿山水都邑,皆有圖有說。謂《三輔黃圖》由唐人增續,初非親生漢時,目睹漢事,故隨事立辨,不以其名古而不敢置議。《長安志》最為明析,然亦時有駁複。呂大防圖凡唐世邑屋宮苑已自不存。特其山川地望,悉是親見,今故本而言之。若與古記不合,亦複訂正。其參校亦可謂勤矣。今考其書,如函谷關參都邑之中,太子宮序職官之次,地圖之後忽列書目數條,都邑之前忽出山名一處,驟然尋之,不得端緒,體例稍為叢雜。又集古諸《錄》所列碑刻,自《獵碣》以外,罕登記載。考古圖有輦酌宮,亦不著其名。蓋但憑圖籍而未考金石之文,故未免於疏漏。然其蒐羅既富,辨証亦詳,在輿記之中固為最善之本也。明代陝西諸志,皆號有法,其亦以是數書者在前歟?考大昌之時,關中已為金土,而隔越江表,為鄰國著書,殊為無謂。蓋孝宗銳意恢複,有志中原。大昌所作《北邊備對》一書,即隱寓經略西北之意。此書猶此志焉耳。第五卷中特創「漢、唐用兵攻取守備要地」一圖。
1
李好文撰。好文惟中,東明人。至治元年進士,官至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致仕,給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祿終其身。事跡具《元史》本傳。此書結銜稱陝西行台御史。考本傳稱好文至正元年國子祭酒,改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尋遷河東道廉訪使,又稱至正四年仍除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六年始除侍講學士。此書蓋再任陝西時作也。自序稱圖舊有碑刻,元豐三年呂大防為之跋,謂之《長安故圖》。蓋即陳振孫所稱《長安圖記》,大防知永興軍時所訂者。好文因其舊本,芟除訛駁,更為補訂。又以漢之三輔及元奉元所屬者附入。凡漢、唐宮闕陵寢及渠涇沿革制度皆在焉。總為圖二十有二,其中渠涇圖說,詳備明晰,尤有裨於民事。非但考古跡,資博聞也。本傳載所著有《端本堂經訓要義》十一卷,《歷代帝王故事》一百六篇,又有《大寶錄》、《大寶龜鑒》二書,而不及此《圖》。《元史》疏漏此亦一端矣。此本乃明西安府知府李經所鋟,列於宋敏求長安志》之首,合為一編。然好文是書,本不因敏求而作。強合為一,世次紊越。既乖編錄之體,且圖與志兩不相應,尤失古人著書之意。今仍分為二書,各著於錄。《千頃堂書目》載此編作《長安圖記》,於本書為合。此本題曰《長安志圖》,疑李經與《長安志》合刊,改題此名。然今未見好文原刻,而《千頃堂書目》傳寫多訛,不盡可據。故今仍以《長安志圖》著錄,而附載其異同於此,備考核焉。
1
乾隆四十一年巡撫陝西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畢沅所進也。關中為雍州舊壤,班固所稱「神皋奧區」,周、秦、漢、唐並建都作邑,遺聞舊事見於典籍者至多。可以循覽前編,考求故址。而河山表裏,形勢尤雄;奇跡靈蹤,亦往往而在。諸家撰述之存於今者,《三輔黃圖》以下如宋敏求長安志》、程大昌雍錄》、李好文長安志圖》、何景明雍大記》、李應祥雍略》之類。未易一二殫數。而山水游記、郡邑志乘尚不與焉。然體例各殊,純駁互見,披圖案籍,抵牾實繁,未有薈稡群言,歸於畫一者。我國家醲化覃敷,群生茂豫,周原邠土,慶告屢豐。華岳之祠,太白之湫,俱仰荷宸翰褒題,光燭霄宇。其秦、漢涇渠故道,亦皆次第興修。守土之臣得乘邊圉寧謐、民氣和樂之餘,行部川原,詢求舊跡。訂訛厘舛,勒成是編,以上呈乙覽。視儒生著述,披尋於斷碑碎碣之間,研索於脫簡殘編之內者,其廣狹固有殊矣。其書以郡縣為經,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跡四子目為緯,而以諸圖附於後。援據考証,各附本條,具有始末。臣等謹為錄副,登諸秘閣,亦古者郡國地志藏在太史之義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