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37737"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開寶
Total 10

卷46 史部·正史類二

2
晁公武讀書志》云:「開寶中詔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𫎇、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宰相薛居正等監修。」《玉海》引《中興書目》云:「開寶六年四月戊申,詔修《五代史》。七年閏十月甲子,書成。凡百五十卷,《目錄》二卷,為《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多據累朝實錄及範質《五代通錄》為稿本。其後歐陽修別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藏於家。修沒後,官為刊印,學者始不專習薛史。然二書猶並行於世。」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詔學官止用歐陽史,於是薛史遂微。元、明以來,罕有援引其書者,傳本亦漸就湮沒,惟明內府有之,見於《文淵閣書目》,故《永樂大典》多載其文。然割裂淆亂,已非居正等篇第之舊。恭逢聖朝右文稽古,網羅放佚,零縑斷簡,皆次第編摩。等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史,甄錄條繫,排纂先後,檢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書之徴引薛史者,每條采錄,以補其闕。遂得依原本卷數,勒成一編,晦而複彰,散而復聚,殆實有神物呵䕶,以待時而出者。遭逢之幸,洵非偶然也。歐陽修文章遠出居正等上,其筆削體例,亦特謹嚴,然自宋時論二史者即互有所主。司馬光作《通鑑》、胡三省作《通鑑注》,皆專據薛史,而不取歐史。沈括、洪邁、王應麟輩為一代博洽之士,其所著述,於薛、歐二史亦多兼採,而未嘗有所軒輊。蓋修所作皆刊削舊史之文,意主斷制,不肯以紀載叢碎,自貶其體。故其詞極工,而於情事或不能詳備。至居正等奉詔撰述,本在宋初。其時秉筆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紀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故異同所在,較核事跡,往往以此書為証。雖其文體平弱,不免敘次煩冗之病。而遺聞瑣事,反藉以獲傳,實足為考古者參稽之助。又歐史止述《司天》、《職方》二考,而諸志俱闕。凡禮樂職官之制度、選舉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開宋制者,一概無徵,亦不及薛史諸志為有裨於文獻。蓋二書繁簡,各有體裁,學識兼資,難於偏廢。昔修與宋祁所撰《新唐書》,事增文省,足以括劉眗舊書。而眗書仰荷皇上表章,今仍得列於正史。況是書文雖不及歐陽,而事跡較備,又何可使隱沒不彰哉?謹考次舊文,厘為《梁書》二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晉書》二十四卷、《漢書》十一卷、《周書》二十二卷、《世襲列傳》二卷、《僭偽列傳》三卷、《外國列傳》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別為《目錄》二卷。而蒐羅排纂之意,則著於《凡例》,茲不贅列焉。
4
《朱倬傳》宣和五年登進士第,據《徽宗紀》則宣和六年進士是為甲辰科,實非五年。此紀傳之互異也。《宋准傳》云:「李昉知貢舉,擢准甲科,會貢士徐士廉擊登聞鼓訴昉取舍非當,太宗怒,召准覆試後,遂行殿試。」據《選舉志》則開寶六年御殿給紙筆,別賜殿試,遂為常制。是太祖時事誤作太宗。《蘇舜欽傳》云:「康定中河東地震,舜欽詣匭通疏。」據《五行志》則地震在寶元元年

卷48 史部·編年類存目

3
如永寧公主衣貼繡鋪翠襦,入宮中請以金飾肩輿,為藝祖所戒。既載於開寶五年矣,複見於開寶八年,而訛為「永康公主」。丁謂誣謫寇准,王曾疑其太重,丁謂曰,居停主人勿複言。既載於天禧四年矣,複見於乾興元年。越州升為府,既載於建炎四年矣,複見於紹興元年。甚至真德秀兼宮教,勸濟王孝敬以俟天命語,一篇之中,前後兩見。其餘重沓竄易之誤,不可枚舉。所紀元事,尤為疏漏。惟所載道學諸人,頗能採據諸家文集,多出於正史之外。然雜列制誥、贈言、寄札、祭文,鋪敘連篇,有同家牒,律以史法,於例殊乖。至於引用說部以補正史之闕者,又不辨虛實,徒求新異。如載吳曦之誅云:「初曦未叛時,嘗校獵塞上。一日夜歸,笳鼓競奏,轔載雜襲。曦方垂鞭四視,時盛秋天宇澄霽,仰見月中有一人,騎而垂鞭,與己惟肖。問左右,所見皆符,殊以為駭。嘿自念曰:『我當貴,月中人其我也。』揚鞭而揖之。其人亦揚鞭。乃大喜,異謀由是決」云云。其事雖見岳珂桯史》。小說家無稽之語,可入諸編年之史乎?雖多亦奚以為,此之謂矣。

卷66 史部·載記類

1
一名《成都理亂記》,宋句延慶撰。延慶字昌裔,自稱前榮州應靈縣令,並見於書中,惟不著其里貫。其書乃紀王氏、孟氏據蜀時事。《宋史藝文志》作八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謂開寶三年,秘書丞劉蔚知榮州,得此《傳》,請延慶修之。起咸通九載,迄乾德乙丑。案今本止四卷,起僖宗中和五年,無懿宗咸通間事。振孫又稱,自平蜀後迄祥符己酉,朝廷命令,政事因革,以至李順等作亂之跡,皆略載之,張約為之序。延慶在開寶時,去祥符尚遠,似不能續記至是,而平蜀後事及張約序,此本亦無之。疑振孫所見即《宋志》八卷之本,出於後人所增益。此本四卷,或猶延慶之舊也。書雖以《耆舊傳》為名,而不以人系事,其體實近編年。所錄兩蜀興廢之跡,亦頗簡略。惟於詔敕、章表、書檄之文,載之獨詳。中間如前蜀咸康元年,唐兵至成都,王宗弼劫遷王衍於西宮,《通鑒》在十一月甲辰,而此書作乙巳。又宋太祖賜後蜀主孟昶詔一首,其文多與《宋史》不同。如此之類,亦皆可以備參考也。陳振孫稱為平陽句延慶,案書中於後蜀主多所稱美,疑出蜀人之詞。孟昶時有校書郎華陽句中正者,後入宋為屯田郎中
1
舊本題宋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範坰、巡官林禹撰。載錢鏐以下累世事跡,據舊目卷首列《年號世系圖》,《諸王子弟官爵封謚表》,《十三州圖》,《十三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圖表俱佚。後附《補遺》一卷,則不載作者名氏。考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錢俶之弟儼,著《吳越遺事》,有開寶五年序。又謂《備史》亦儼所作,托名林範。今是書四卷之末有跋二首,一題嘉祐元年四代孫中孚,一題紹興二年七代孫休渙。如據書中所記而言,則當從錢鏐起算,不當從錢俶起算。所稱四代、七代,顯據作書者而言,則振孫以《備史》為儼撰,似得其實。錢曾《敏求記》云,今本為鏐十七世孫德洪案《吳越世家》疑辨作十九世孫,未詳孰是嘉靖間刊本。序稱《補遺》為其門人馬藎臣所續,序次紊亂。如衣錦城建金籙醮及迎釋迦等事,皆失載。今是書於此數事,咸備無闕,則非德洪重刊之本。其以《補遺》為馬藎臣所續,亦別無証據。藎臣曾撰《吳越世家疑辨》,自序謂曾作《備史》圖表,亦不云又續其書。考此《補遺》之首有序一篇,不題名氏年月,序中有「家王故事」之語,當即中孚等所題。亦云不知作自何人,則不出於藎臣審矣。《備史》所記訖太祖戊辰,《補遺》所記訖太宗丁亥,與《中興書目》所載「前十二卷盡開寶元年,後增三卷,盡雍熙四年」者正合。特並十二卷為四,並三卷為一耳。陳振孫謂今書起石晉開運,前闕三卷,勘驗此本,所佚亦同。則是書自宋季以來,已非完帙。今無從校補,亦姑仍其舊焉。

卷140 子部·小說家類一

1
張洎撰。思黯,改字偕仁,全椒人。初仕南唐知制誥中書舍人,入宋為史館修撰翰林學士淳化中官至參知政事。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乃洎為李煜使宋時錄所聞於賈黃中者,故曰《賈氏談錄》。前有自序,題庚午歲,為宋太祖開寶三年。《宋史賈黃中傳》載黃中官左補闕在開寶初,與此序合,蓋其時為洎館伴也。又序末稱貽諸好事,而公武讀書志》乃稱南唐張洎奉使來朝,錄賈黃中所談,歸獻其主。殆偶未檢此序歟?史稱黃中多知台閣故事,談論亹亹,聽者忘倦,故此錄所述皆唐代軼聞。晁氏稱原書凡三十餘事,明陶宗儀說郛》所載僅九事,宋曾慥類說》所載亦僅十七事,惟《永樂大典》所載較曾、陶二本為詳。今從各韻蒐輯,參以《類說》,其得二十六事。視洎原目,蓋已及十之九矣。原敘一篇,《說郛》、《類說》及《永樂大典》皆佚之,惟《說郛》有其全文,今仍錄冠卷首,以補其闕。是書雖篇帙無多,然如牛李之黨,其初肇釁於口語,為史所未及,而《周秦行紀》一書,晁公武亦嘗據此錄以辨韋瓘之誣。他如興慶宮、華淸宮、含元殿之制,淡墨題榜之始,以及院體書、百衲琴、澄泥研之類,皆足以資考核,較他小說固猶為切實近正也。

卷152 集部·別集類五

1
柳開撰。仲塗,大名人。開寶六年進士。歷典州郡,終於如京使。事跡具《宋史文苑傳》。開少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字紹先。既又改名、改字,自以為能開聖道之塗也。集中《東郊野夫》、《補亡先生》二傳,自述甚詳。集十五卷,其門人張景所編,附以景所撰行狀一卷。蔡絛《鐵圍山叢談》記其在陝右為刺史,喜生膾人肝,為鄭文寶所按,賴徐鉉救之得免。則其人實酷暴之流。石介集有《過魏東郊》詩為開而作,乃推重不遺餘力。絛說固多虛飾。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