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64063"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水東日記
Total 18

卷53 史部·雜史類存目二

1
楊暄撰。廷獻,豐城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浙江按察使。當徐有貞等奪門時,暄官御史,事皆目睹。又嘗劾曹吉祥、石亨,坐譴論戍,於二人事跡,知之尤悉。故其辨於謙、王文之被誣,石亨、曹吉祥之恣肆,皆與史合。後附李賢天順日錄》、祝允明蘇材小纂》、陳循《辨冤疏》、葉盛水東日記》、王瓊雙溪雜記》數條,蓋皆同時親與其事者。故引以為據,明所述之不誣云。

卷68 史部·地理類一

3
然採摭頗當,雖無裨於掌故,而有益於文章。摛藻掞華,恆所引用。故自宋、元以來,操觚家不廢其書焉。考葉盛水東日記》,稱元絳閔忠詩石刻在廣州,《方輿勝覽》乃載在封州,又誤以為魏矼作,亦訛數字。幸真跡石刻尚存三洲巖中,則小小舛誤,亦所不免,要不害其大致之詳贍爾。

卷88 史部·史評類

1
錢時撰。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書皆評論漢史,嘉熙二年嘗經奏進。前有尚書省札,稱十二卷,與此本合。葉盛水東日記》以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兩《漢書》舊文為綱,而各附論斷於其下。前一二卷頗染胡寅讀史管見》之習,如蕭何收秦圖籍則責其不收六經,又何勸高帝勿攻項羽歸漢中,則責其出於詐術。以曹參、文帝為陷溺於邪說,而歸其過於張良。於陸賈新語》則責其不知仁義。皆故為苛論,以自矜高識。三卷以後,乃漸近情理,持論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於張良諫封六國後,論封建必不可複,郡縣不能不置。於董仲舒請限民名田,論井田必不可行。於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為過。尤能滌講學家胸無一物、高談三代之窠臼。至其論董仲舒對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則金溪學派之宗旨。論元帝以客禮待呼韓邪,論光武帝閉關謝西域,皆極稱其能忍善讓。則南渡和議之飾詞,所謂有為言之者,置而不論可矣。

卷93 子部·儒家類三

2
應芳此書,持論雖似乎淺近,而能因風俗而藥之,用以開導愚迷,其有益於勸戒,與泳書相等,而持論較泳尤正大,正不得以平易忽之。曹安讕言長語》曰:毗陵謝子蘭,取聖賢問答之詞,闢異端者為書,名曰《辨惑編》。經書子史,先儒扶正抑邪之言備載,真可以正人心。蓋深取之也。惟葉盛水東日記》曰:毗陵謝子蘭氏《辨惑編》一書,誠亦闢邪植正,有益於世。其中援經據法,深怪世人惑於淫祀,當矣。乃云自其先人亡後,即以所事神影火之,以其非義之故,此獨惜其過當。春秋書毀泉台,君子以為台之存毀,非安危治亂所系,雖勿居可也。

卷135 子部·類書類一

2
祖謙以中原文獻之舊,巋然為渡江後大宗。紫陽倡道東南,祖謙實羽翼之。性命道德之原,講之已洽,而尤潛心於史學,仍欲合永嘉紫陽而一之云云。蓋有元中葉,新安之學盛行,飛恐人執朱子之論薄視此書,故作是言也。考祖謙年譜不載此書,蓋採輯事類以備答策,本家塾私課之本,其後轉相傳錄,遂以付梓。原非特著一編,欲以立教。與講學別為一事,各不相蒙,所謂言豈一端各有當也。飛必牽合調停,與葉盛水東日記》必謂文章關鍵亦為講學之一端者,同一迂陋。
3
其中如雙南金字初見張載擬四愁詩,再見杜甫詩,而注其下曰《淮南子》,《淮南子》實無其文。又如羅鄴詠草詩閒門要路一時生句,訛為侯門要路一時生,亦為葉盛水東日記》所譏。蓋輾轉販鬻,迷其本始,殊不及前人之精審。然《錦繡萬花穀》之類所收古人著作,大抵刪摘不完,獨是書所載必舉全文,故前賢遺佚之篇,間有籍以足徵者。如束晳《餅賦》,張溥《百三家集》僅採數語,而此備載其文,是亦其體裁之一善。在宋代類書之中,固猶為可資檢閱者矣。其新集、外集、遺集均踵穆書而作,但補其門類所未及,而體例則一無所更,頗嫌其採引雜糅,不及原本。然作於元代,古籍多存,連類收之,亦可以備參考。惟穆書成於淳祐間,而書中有稱理宗廟號者,殆大用等有所追改,非盡原文。是則竄亂古書,開明人一代之惡習,為可憎耳。

卷136 子部·類書類二

1
不著撰人名氏。書中所引事跡,迄於南宋季年。蓋元人所編次。相其版式,亦建陽麻沙所刊,乃當時書肆本也。其例以十幹分集,每一集為二卷。依廣韻次第,以四聲分隸各姓。末二卷為覆姓,則以上一字為韻而排次之。每姓俱引史傳人物,摘敘大略,而採其中三四字為標題,大抵在擷取新穎以供綴文之用,姓末多別附女德婚姻一門,歷敘古來淑媛及兩姓結婚故事。蓋宋、元之間,婚禮必有四六書啟,故載之獨詳,亦以便於剽掇也。葉盛水東日記》曰:近代雜書,著述考據多不精。如《翰墨全書》以彭思永為明道母舅,所謂氏族大全者尤甚。如以趙明誠為趙拚之子,廣州十賢有李朝隱一作李尚隱,因而訛為李商隱。今考中間所列朝代先後,多顛倒失次。如王導妾雷氏干預政事,陳之張貴妃、龔孔二嬪怙寵亡國,而並入之女德,深為不倫。又如韋思廉、劉奉林諸人既別立仙之一目,而張果、姜識諸人亦以仙術顯名,乃仍混入人物之中,無所區別,體例亦殊疏舛。

卷141 子部·小說家類二

1
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此書乃雜記聞見瑣事。前有至正丙午孫作序。書中稱明兵曰集慶軍,或曰江南游軍,蓋丙午至正二十七年,猶未入明時所作也。郎瑛七修類稿》謂宗儀多錄舊書,如《廣客談》、《通本錄》之類,皆攘為己作。今其書未見傳本,無由証瑛說之確否。但就此書而論,則於有元一代法令制度,及至正末東南兵亂之事,紀錄頗詳。所考訂書畫文藝,亦多足備參証。惟多雜以俚俗戲謔之語,閭里鄙穢之事,頗乖著作之體。葉盛水東日記》深病其所載猥褻,良非苛論。然其首尾賅貫,要為能留心於掌故。

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水東日記》三十八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卷143 子部·小說家類存目一

1
許浩撰。有《宋史闡幽》,已著錄。此書皆紀敘明初以來朝野事跡,與葉盛水東日記》頗相出入,前有自序,題乙卯蒲節,蓋宏治八年也。其中如楊榮料敵,於謙治兵,汪直亂政諸條,敘述頗詳。然如謂王振初時閒邪納誨,以成英廟盛德,不為無補,則紕繆殊甚。至於兒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黃泉下一詩,乃明初高啟張節婦詞,載於本集,而以為章綸之母所作,亦失實也。

卷154 集部·別集類七

3
而陳鵠《耆舊續聞》則稱姑胥居世英刊《東坡全集》,殊有序,又少舛謬,極可賞。是當時以蘇州本為最善。而今亦無存。葉盛水東日記》又云:「邵複孺家有細字小本《東坡大全文集》。松江東日和尚所藏有大本《東坡集》。又有小字大本《東坡集》。」盛所見皆宋代舊刻,而其錯互已如此。觀《捫虱新話》稱:「《葉嘉傳》乃其邑人陳元規作。《和賀方回青玉案》詞乃華亭姚晉作。集中如《睡鄉》、《醉鄉記》,鄙俚淺近,決非坡作。今書肆往往增添改換,以求速售,而官不之禁」云云。則軾集風行海內,傳刻日多,而紊亂愈甚,固其所矣。然傳本雖夥,其體例大要有二。一為分集編訂者,乃因軾原本原目而後人稍增益之。

卷166 集部·別集類十九

2
《孛術魯翀序》作三十八卷,卷數已異。《文淵閣書目》載養浩《雲莊傳家集》一冊、《雲莊集》三冊。焦竑《國史經籍志》則作《張養浩文忠集》十八卷。書名卷數更均與養浩《自序》不符。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雖載《歸田類稿》之名,而亦無卷數。考《吳師道序》云「公《雲莊集》四十卷,已刻於龍興學宮。臨川危太樸掇其有關於治教大體者,為此編,而屬予以序」云云。則龍興所刻者,即養浩手編之《類稿》,而改其名曰《雲莊集》,亦即《文淵閣書目》之三冊。危素所刪定者,即《經籍志》之《張文忠集》十八卷。而所謂《傳家集》一冊者,當由後人掇拾,乃外集、補遺之類也。然蘇天爵輯《元文類》,僅錄養浩文二篇,故明葉盛水東日記》頗以天爵失載《諫燈山疏》為譏。疑元末已鮮流播。近時王士禎偶得養浩王友開墓志,嘆其奇詭,載之《皇華紀聞》,則亦未見其全集。
2
《玉堂稿》皆孚官翰林日作。案孚使安南回,擢翰林待制,仍兼國史院編修。而稿中有《翰苑薦為應奉文字二十韻謝大司徒並呈諸學士》一首,又有《至元壬辰呈翰林請補外》二首。壬辰即使還之次年,是前後官翰林所作均在此集也。《觀光》、《交州》二稿,皆紀道路所經山川古跡,蓋仿範成大《使北》諸詩,而大致亦複相埒。《玉堂稿》多舂容諧雅,渢渢乎治世之音。其《上都紀行》之作,與前二稿工力相敵,蓋摹繪土風,最所留意矣。《附錄》一卷,皆載《諭安南詔》、《安南謝罪表》及孚與安南諸書。考孚《元史》無傳,其出使始末,乃載《梁曾傳》中。其時陳世燇不出郊迎,又不延使自陽明中門入。孚作三書責之,辭直氣壯,迄不辱命,然《傳》不載其書詞。此卷亦足補《史》闕也。瞿宗吉《歸田詩話》曰:「《鸚鵡洲》有陳剛中一篇,詞語跌宕,議論老成,誠佳作也。又《白門詩》亦佳。」葉盛水東日記》則曰:「詩與文稍異者,以詩兼興趣,有感慨調笑,風流脫灑處。如長詩『落句翻空旁,入作散場語』是也。然時一出奇可耳。前元詩人陳孚剛中集中歌行,則全用此體,觀者審之」云云。蓋宗吉舉其一兩篇,而盛則核其全集,故以自落窠臼為病。雖推闡少苛,要亦識微之論矣。又陶宗儀輟耕錄》記孚少嘗為僧,題詩於父執之壁。父執知其欲歸俗,因使養髮,妻之以女。其詩淺鄙,某事亦不知有無。小說多誣,不盡可信。集中不載,顧嗣立《元詩選初集》乃錄之《補遺》中,殊失別擇。今無取焉。

卷167 集部·別集類二十

1
許有壬撰。有壬可用,湯陰人。延祐二年進士。歷官集賢大學士、中書左丞,兼太子左諭德,致仕。卒謚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有壬立朝五十年,三入政府。於國家大事,侃侃不阿,多有可紀。文章亦雄渾閎肆,饜切事理,不為空言,稱元代館閣鉅手。所著《至正集》,本一百卷。據其弟有孚《圭塘小稿序》云:「門生集錄繕寫方畢,先生捐館。猶子太常博士楨,忽遭起遣,倉皇之際,輕身南行。書籍棄擲,稿亦俱亡。」是其集自有壬既歿,即已淪佚無傳。明弘治間,其五世孫容刊行《圭塘小稿》時,亦未之見。故葉盛水東日記》載容嘗言先公《至正集》一百卷,遺失久矣。聞楊少師嘗收有副本,就叔簡少卿求之。

卷170 集部·別集類二十三

2
故徐泰《詩說》有「金川練子寧《玉屑》無多,為世所寶之」語。此本乃泰和郭子章重編,附以《遺事》一卷,其裔孫綺複增輯之。黃溥簡籍遺聞》嘗記集中可疑者三事:一曰《送花狀元歸娶詩》,謂洪武辛亥建文庚辰,狀元但有吳伯宗、丁顯、任亨泰、許觀、張信、陳䢿、胡靖七人,無所謂狀元花綸。綸乃洪武十七年浙江鄉試第二人,不應有奉詔歸娶事。一曰《故耆老理庭黃公墓志》,謂子寧及第在洪武十八年,此志後題洪武丙辰三月之吉,乃洪武九年,不應結銜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一曰《集後雜考》,引葉盛水東日記》載長樂鄭氏有手卷,練子寧賦,張顯宗跋,稱顯宗狀元及第,洪武時亦無此狀元。其言頗核。蓋子寧一代偉人,人爭依托,因而影撰者有之,然終不以偽廢其真也。

卷187 集部·總集類二

1
呂祖謙編。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餘篇,各標舉其命意布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卷首冠以總論看文、作文之法,考《宋史藝文志》載是書作二十卷,今卷首所載看諸家文法,凡王安石、蘇轍、李廌、秦觀、晁補之,諸人俱在論列,而其文無一篇錄入。似此本非其全書,然《書錄解題》所載,亦祗二卷,與今本卷數相合,所稱韓、柳、歐、蘇、曾諸家,亦與今本家數相合,知全書實止於此。《宋志》荒謬,誤增一十字也。此本為明嘉靖中所刊,前有鄭鳳翔《序》。又別一本所刻,旁有鉤抹之處,而評論則同,考陳振孫謂:其標抹注釋,以教初學。則原本實有標抹,此本蓋刊版之時,不知宋人讀書於要處多以筆抹,不似今人之圈點,以為無用而刪之矣。葉盛水東日記》曰:宋儒批選文章,前有呂東萊,次則樓迂齋、周應龍,又其次則謝疊山也。朱子嘗以拘於腔子議東萊矣。要之,批選議論,不為無益,亦講學之一端耳云云。然祖謙此書,實為論文而作,不關講學。盛之所云,乃文章正宗之批,非此書之評也。

卷188 集部·總集類三

2
葉盛水東日記》曰:蘇天爵元文類》,元統監察御史南鄭王理《序》之,有元名人文集,如王百一、閻高唐、姚牧庵、元清河、馬祖常、元好問之卓卓者,今皆無傳案:祖常《石田集》,好問《遺山集》,今皆有傳本,蓋明代不甚行於世,盛偶未見,故其說云然。則所以考勝國文章之盛,獨賴是編而已。嘗見至正初,浙省元刻大字本,有陳旅《序》,此本則有書坊自增《考亭書院記》,建陽縣江源《複一堂記》,並高昌《偰氏家傳》云云。今此本無此三篇,而有陳旅《序》,蓋猶從至正元刻翻雕也。
3
又所箋釋評論,亦頗詳贍,尚非枵腹之空談,較陳仁子書猶在其上,固不妨存備參考焉。又案:葉盛水東日記》,稱祭酒安成李先生,於劉履風雅翼》常別加注釋,視劉益精。安成李先生者,李時勉也。其書今未之見,然時勉以學問醇正,人品端方,為天下所重。詩歌非其所長,考証亦非其所長。計與履之原書,亦不過伯仲之間矣。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