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41865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易纂言
Total 12

卷4 經部·易類四

經部四·易類四·易纂言》十卷內府藏本

1
吳澄撰。所著《易纂言》義例,散見各卦中,不相統貫。卷首所陳卦畫,亦粗具梗概,未及詳言。因復作此書以暢明之。《纂言》有通志堂刻本,久行於世。此書則傳本漸罕,近遂散佚無存。朱彞尊經義考》云:「見明崑山葉氏書目,載有四冊,而亦未睹其書。」今惟《永樂大典》尚分載各韻之下。考澄所作《小序》,原書蓋共十二篇:一曰《卦統》,以八經卦之純體合體者為經,六十四卦之雜體者為緯,乃《上、下經》篇之所由分。二曰《卦對》,以奇偶反易成二卦,成上下篇相對。三曰《卦變》,言奇偶復生奇偶,其用無窮。四曰《卦主》,因《無妄》傳而推之,以明一經之義。五曰《變卦》,言剛柔交相變,而一卦可為六十四卦。六曰《互卦》,言中四爻復具二卦,以為一卦。七曰《象例》,凡經之取象皆類聚之,以觀其通。八曰《占例》,言元、亨、利、貞、吉凶、無咎,其義皆本於天道。九曰《辭例》,乃《象例》、《占例》所未備,而可以互見者。

卷10 經部·易類存目四

2
惟好以己意改古書。並《彖、象傳》於經,而合《文言》為一篇,此猶據鄭玄本也鄭玄本《文言》自為一篇,見《崇文總目》改《乾卦》之次序,使與《坤卦》以下同,此猶據王弼本六十三卦之例也。割《繫辭》十九卦之說移入《文言》,於古僅吳澄有此說見《易纂言,斯已無據矣。至《繫辭》全移其次第,並多所刪節,又割掇《說卦》以補之,《說卦》更多所改正。直以孔翼為稿本,而筆削其文,別造一經,尤非古法也。

卷12 經部·書類二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是編其《書》解也。《古文尚書》自貞觀敕作《正義》以後,終唐世無異說。宋吳棫作《書裨傳》,始稍稍掊擊,《朱子語錄》亦疑其偽。然言性、言心、言學之語,宋人據以立教者,其端皆發自古文,故亦無肯輕議者。其考定今文、古文,自陳振孫《尚書說》始。其分編今文、古文,自趙孟頫《書古今文集注》始。其專釋今文,則自澄此書始。《自序》謂「晉世晚出之書,別見於後。」然此四卷以外,實未釋古文一篇。朱彞尊經義考》以為權詞,其說是也。考漢代治《尚書》者伏生今文,傳為大小夏侯、歐陽三家。孔安國古文,別傳都尉朝、庸生、胡常,自為一派。是今文、古文本各為師說。澄專釋今文,尚為有合於古義,非王柏詩疑》舉歷代相傳之古經,肆意刊削者比。惟其顛倒錯簡,皆以意自為,且不明言所以改竄之故,與所作《易纂言》體例迥殊。是則不可以為訓,讀者取所長而無效所短可矣。

卷20 經部·禮類二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是篇掇拾逸經,以補《儀禮》之遺。

卷21 經部·禮類三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案危素作澄《年譜》,載至順三年澄年八十四,留撫州郡學,《禮記纂言》成。而虞集《行狀》則稱成於至順四年,即澄卒之歲。其言頗不相合。然要為澄晚年手定之本也。其書二年官武進令時,表上於朝,得擢直秘閣。後終於朝散大夫,直寶謨閣,知袁州紹定辛卯,趙善湘為鋟版於江東漕院。越九年,湜複加核訂,定為此本。自作《前序》、《後序》,又自作《跋尾》,述其始末甚詳。蓋首尾閱三十餘載,故採摭群言,最為賅博,去取亦最為精審。自鄭《注》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書之涉於《禮記》者,所採錄不在此數焉。今自鄭《注》、孔《疏》而外,原書無一存者。朱彞尊經義考》採摭最為繁富,而不知其書與不知其人者,凡四十九每一卷為一篇。大旨以《戴記》經文龐雜,疑多錯簡,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意義聯屬貫通,而識其章句於左。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凡《通禮》九篇、《喪禮》十一篇、《祭禮》四篇、《通論》十一篇,各為標目。如《通禮》首《曲禮》,則以《少儀》、《玉藻》等篇附之,皆非小戴之舊。他如《大學》、《中庸》依程朱別為一書,《投壺》、《奔喪》歸於《儀禮》,《冠義》等六篇別輯為《儀禮傳》,亦並與古不同。虞集稱其「始終先後,最為精密。先王之遺制,聖賢之格言,其僅存可考得,既行。而澔父大猷師饒魯,魯師黃𠏉,𠏉為朱子之壻。遂藉考亭之餘蔭,得獨列學官。其注《學記》「術有序」句,引《周禮鄉大夫》「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周禮鄉大夫》實無此文。注《檀弓》「五十以伯仲」句,引賈公彥《儀禮疏》,乃孔穎達《禮記疏》文,正與賈說相反。頗為論者所譏。然朱子注《詩》「騋牝三千」引《禮記》「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禮記》無此文。注《孟子》「神農之言」引史遷「所謂農家者流」,《史記》無此文。蔡沈注《書》「厘降二女於媯汭」引《爾雅》「水北曰汭」,《爾雅》無此文。坊賈所合並也。初,延祐科舉之制,《易》、《書》、《詩》、《春秋》皆以宋儒新說與古注疏相參,惟《禮記》則專用古注疏。蓋其時老師宿儒,猶有存者,知《禮》不可以空言解也。浩成是書,又在延祐之後,亦未為儒者所稱。明初,始定《禮記》用浩注。胡廣等修《五經大全》,《禮記》亦以浩注為主,用以取士。遂誦習相沿。蓋說《禮記》者,漢唐莫善於鄭、孔,而鄭《注》簡奧,孔《疏》典贍,皆不似浩注之淺顯。宋代莫善於衛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浩注之簡便。又南宋寶慶以後,朱子之學大表而存之,各有所附。而其糾紛固泥於專門名家之手者,一旦各有條理,無複餘蘊」,其推重甚至。考《漢書藝文志》,《禮記》本一百三十一篇,戴德刪為八十五,戴聖刪為四十九。與《易》、《書》、《詩》、《春秋》經聖人手定者固殊。然《舊唐書元行衝傳》,載行衝上《類禮義疏》,張說駁奏曰「今之《禮記》,歷代傳習,著為經教,不可刊削。魏孫炎始改舊本,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徵因孫炎所修更加整比,兼為之注,其書竟亦不行。今行衝等解徵所注,勒成一家。然與先儒第乖,章句隔絕。

卷24 經部·禮類存目二

1
吳澄原本。國朝朱軾重訂。有《易纂言》,有《周易傳義合訂》,皆已著錄。是書篇目、注釋,一仍原刻。惟軾有所辨定發明者,以「軾案」二字為別,附載於澄注之末,然不及十分之一二。其中間有旁涉他文者。如注《曲禮》「左青龍而右白虎」一節云:「軾按此節,一首絕好古詩。『急繕其怒』四字,摹寫入神。予嘗閱兵,壁壘森嚴,旌旗四匝,中建大纛,鼓停金靜,寂無人語。

卷28 經部·春秋類三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是書採摭諸家傳注,而間以己意論斷之。首為《總例》,凡分七綱、八十一目,其天道、人紀二例,澄所創作。餘吉、凶、軍、賓、嘉五例,則與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互相出入,似乎蹈襲。然澄非蹈襲人書者,蓋澄之學派,兼出於金溪、新安之間,而大亨之學派,則出於蘇氏。澄殆以門戶不同,未觀其書,故與之暗合而不知也。然其縷析條分,則較大亨為密矣。至於《經》文行款多所割裂,而《經》之闕文亦皆補以方空,於體例殊為未協。蓋澄於諸經率皆有所點竄,不獨《春秋》為然。讀是書者取其長而置其所短可也。明嘉靖中,嘉興府知府蔣若愚嘗為鋟木,湛若水序之。歲久散佚,世罕傳本。王士禎居易錄》自云「未見其書」,又云「朱檢討曾見之吳郡陸醫其清家。」是朱彞尊經義考》之注「存」,亦僅一睹。此本為兩淮所採進,殆即傳寫陸氏本歟?久微而著,固亦可寶之笈矣。

卷32 經部·孝經類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此書以今文《孝經》為本,仍從朱子刊誤》之例,分列《經》、《傳》。其《經》則合今文六章為一章。其《傳》則依今文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至朱子所刪一百七十二字朱子刊誤》凡刪二百二十三字,中有句刪其字者。此惟栽所刪之句,故止一百七十二字,與古文《閨門章》二十四字,並附錄於後。後有大德癸卯澄門人河南張恆《跋》,稱澄「觀邢《疏》而知古文之偽,觀朱子所論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齊諸說,附入己見,為家塾課子之書。不欲傳之,未嘗示人」云云。蓋心亦有所不安也。其謂漢初諸儒始見此書,蓋未考魏文侯嘗為作《傳》,見於蔡邕《明堂論》中。至其據許氏《說文》所引古文《孝經》「仲尼居」無「閒」字,知古文之「仲尼閒居」為劉炫所妄增。又據桓譚《新論》稱古文千八百七十二字,與今文異者四百餘字。今劉炫本止有千八百七十字,多於今文八字。除增《閨門》一章二十四字外,與今文異字僅二十餘字。則較司馬貞之攻古文但泛稱文句鄙俗者,特有根據。

卷34 經部·五經總義類存目

1
國朝李重華撰。重華君實,號玉洲,吳江人。雍正庚戌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是編所說,凡《易經》二卷、《書經》二卷、《詩經》二卷。於《易》皆推求於反對、正對之間,中引閩本異文者十八條,惟《賁卦》「小利有攸往」一條、《中孚卦》「信及豚魚」一條、《既濟卦》「小亨」一條,重華不以為然,餘皆從之。其所據,實皆郭京《周易舉正》之文,不知何以稱閩本。京書訛托王、韓,宋趙以夫、王應麟諸人皆排其謬。重華取之,亦好奇之過歟?又謂《繫辭》所釋十九爻,皆《文言傳》之文,王弼輩將經文參雜,遂遺入《繫辭傳》中,折中尚未歸正,古本不如是也。案王弼以前之古本,無可考矣。晁、呂以來之古本,一一可稽,並無十九爻原在《文言傳》之本。惟元吳澄作《易纂言》,始以臆見移之。而重華以為古本,誤之甚矣。其說《書》亦多臆斷。如謂《堯典》「象恭滔天」當作「饕餮」,音聲相近,由伏生之女口授而訛。然《漢書藝文志》稱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佚,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儒林傳》及王充論衡》亦同。是伏生本自有書,獨遭亂亡失,百篇僅存二十有九。

卷146 子部·道家類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據澄年譜,稱大德十一年澄辭疾歸。

卷166 集部·別集類十九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是集為其孫當所編。永樂丙戌,其五世孫爟所重刊。後有《爟跋》曰:「《支言集》一百卷、《私錄》二卷,皆大父縣尹公手所編類,刊行於世。不幸刻版俱毀於兵火,舊本散落,雖獲存者間亦殘闕。迨永樂甲申,始克取家藏舊刻本,重壽諸梓。篇類卷次,悉存其舊,不敢更改。惟卷首增入年譜、神道碑、行狀、國史傳以冠之。但舊所闕簡,遍求不得完本,今故止將殘闕篇題列於各卷之末,以俟補續」云云。則此本乃殘闕之餘,非初刻之舊矣。然檢其卷尾闕目,惟十七卷《徐君順詩序》一篇、五十四卷《題趙天放桃源卷後》一篇、五十七卷《題約說後》一篇,又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堂記》末,注「此下有闕文」而已,所佚尚不多也。初,許衡之卒,詔歐陽玄作神道碑。及澄之卒,又詔揭徯斯撰神道碑。首稱「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許衡,南有吳澄。所以恢宏至道,潤色鴻業,有以知斯文未喪,景運方興」云云。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