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43892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仁壽
Total 2

卷42 經部·小學類三

1
陳彭年邱雍等奉敕撰。初,隋陸法言呂靜等六家韻書各有乖互,因與劉臻、顏之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八人撰為《切韻》五卷。書成於仁壽元年。唐儀鳳二年,長孫訥言為之注。後郭知玄、關亮、薛峋、王仁煦、祝尚邱遞有增加。天寶十載,陳州司法孫愐重為刊定,改名《唐韻》。
1
洪武中奉敕撰。時預纂修者為翰林侍講學士樂韶鳳宋濂、待制王僎、修撰李淑允、編修朱右、趙塤、朱廉、典簿瞿莊、鄒孟達、典籍孫蕡、答祿與權,預評定者為左御史大夫汪廣洋右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劉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陶凱。書成於洪武八年,濂奉敕為之序。大旨斥沈約為吳音,一以中原之韻更正其失。並平、上、去三聲各為二十二部,入聲為十部。於是古來相傳之二百六部,並為七十有六。其注釋一以毛晃《增韻》為稿本,而稍以他書損益之。蓋歷代韻書,自是而一大變。考《隋志》載沈約《四聲》一卷,《新、舊唐書》皆不著錄,是其書至唐已佚。陸法言《切韻序》作於隋文帝仁壽元年,而其著書則在開皇初。所述韻書,惟有呂靜、夏侯該、陽休之、周思言、李季節、杜台卿六家,絕不及約。是其書隋時已不行於北方。今以約集詩賦考之上、下平五十七部之中,以《東》、《冬》、《鍾》三部通,《魚》、《虞》、《模》三部通,《庚》、《耕》、《清》、《青》四部通,《蒸部》、《登部》各獨用,與今韻分合皆殊。此十二部之仄韻,亦皆相應。他如《八詠》詩押「葦」字入《微韻》,與《經典釋文》陳謝嶠讀合。《梁大壯舞歌》押「震」字入《真韻》,與《漢書敘傳》合。《早發定山》詩押「山」字入《先韻》,《君子有所思行》押「軒」字入《先韻》,與梁武帝、江淹詩合。《冠子祝文》押「化」字入《麻韻》,與《後漢書·馮衍傳》合。與今韻收字亦頗異。濂《序》乃陸法言以來之韻指為沈約,其謬殊甚。法言《切韻序》又曰:「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論及音韻。以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複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江東取韻,與河北複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記。」今《廣韻》之首,列同定八人姓名,曰劉臻、顏之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則非惟韻不定於吳人,且《序》中「江左取韻」諸語,已深斥吳音之失,安得複指為吳音?至唐李涪,不加深考,所作《刊誤》,橫肆譏評,其誣實甚。濂在明初,號為宿學,不應沿訛踵謬至此。蓋明太祖既欲重造此書,以更古法,如不誣古人以罪,則改之無名。濂亦曲學阿世,強為舞文耳。然源流本末,古籍昭然,天下後世何可盡掩其目乎?觀《廣韻·平聲三鍾部》「恭」字下注曰:「陸以恭、蜙、縱等入《冬韻》,非也。」蓋一紐之失,古人業已改定。又《上聲二腫部》「湩」字下注曰:「冬字上聲。」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