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454377"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孔安國
Total 13

卷10 經部·易類存目四

2
案:《左傳》稱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國《書序》所解,雖出依托,至劉熙釋名》則確屬古書。據所訓釋,《三墳》乃《書》類,非《易》類也。然偽本既托於三《易》,不可複附《書》類中,姑從《易緯》之例,附其目於諸家《易》說之末。

卷11 經部·書類一

1
舊本題「漢孔安國傳」,其書至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奏於朝。唐貞觀十六年孔穎達等為之疏,永徽長孫無忌等又加刊定。孔《傳》之依托,自朱子以來遞有論辯。至國朝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証》,其事愈明。其灼然可據者:梅鷟尚書考異》攻其注《禹貢》「瀍水出河南北山」一條、「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條,地名皆在安國後。朱彞尊經義考》攻其注《書序》「東海駒驪、扶餘馯貊之屬」一條,謂駒驪王朱蒙至漢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國,安國武帝時人,亦不及見。若璩則攻其注《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與所注《論語》相反。
2
惟《永樂大典》修自明初,其時猶見舊刻,故所載之奇《書解》,此篇獨存。今錄而補之,乃得複還舊觀。之奇是書,頗多異說。如以陽鳥為地名,三俊為常伯、常任、准人,皆未嘗依傍前人。至其辨析異同,貫穿史事,覃思積悟,實卓然成一家言。雖真贗錯雜,不可廢也。屢經散佚,而卒能完善,亦其精神刻摯有足以自傳者矣。前有《自序》一篇,述《尚書》始末甚詳,然舛誤特甚。《漢書藝文志》已明云《古文尚書》孔安國獻之,遭巫蠱不立於學官,而用偽孔《傳序》藏於家之說,並謂劉歆未見。《儒林傳》明言伏生壁藏其書,漢興,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而用衛宏《古文尚書序》使女傳言之說,並謂齊語難曉,尤其致謬之大綱。閻若璩諸人已有明辨,茲不具論焉。
1
黃度撰。文叔,號遂初,新昌人。紹興間登進士,寧宗時為御史。嘗劾韓侂胄誤國,又劾內侍楊舜卿、陳源,又奏吳曦必反,以正直稱。累官禮部尚書龍圖閣學士。謚宣獻。事跡具《宋史》本傳。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篤學窮經,老而不倦。晚年制閫江淮,著述不輟。時得新意,往往晨夜叩書塾,為友朋道之。其勤摯如此。所注有《書說》、《詩說》、《周禮說》。《詩》與《周禮》說今佚,惟《書說》僅存。此本乃明呂光洵與唐順之所校。前有光洵《序》,述度始末甚詳。當度之時,吳棫書裨傳》始出,未為世所深信,尚不知孔安國《傳》出於梅賾托名。故度作是編,其訓詁一以孔《傳》為主。然梅賾當東晉之初,去古未遠,先儒舊義,往往而存。注《尚書》者要於諸家為最古,度依據其文,究勝後來之臆解。至於推論三代興衰治亂之由,與夫人心、道心、精一、執中、安止、惟幾、綏猷、協一、建中、建極諸義,亦皆深切著明。以義理談經者固有取焉。
1
錢時撰。子是,淳安人。受學於楊簡。嘉熙中,以丞相喬行簡薦,授秘閣校勘,遷史館檢閱。案時《兩漢筆記》之前載有尚書省札,列時所著諸書,有《尚書啟蒙》。又載嚴州進狀,則稱《尚書演義》。同時案牘之文,已自相違異。《永樂大典》所載則皆題錢時融堂書解》,其名又殊。然《永樂大典》皆據內府宋本採入,當必無訛。朱彞尊經義考》以《尚書演義》著錄,蓋未睹中秘書也。舊本久佚,今採掇裒輯,重為編次。惟《伊訓》、《梓材》、《秦誓》三篇全佚,《說命》、《呂刑》亦間有闕文,餘尚皆篇帙完善,不失舊觀。時之意,主表章《書序》,每篇之首,皆條具大旨。其《逸書》之《序》,則參考《史記》,核其時事以釋篇題。複採《經典釋文》、《史記集解》、《史記索隱》所引馬融、鄭康成說,引伸其義。雖因仍舊說,不知《書序》非《詩序》之比,未免稍失考証,然用意則可謂精勤。所解如「羲和曠厥職」則本諸蘇軾,康叔封衛在成王時則仍用孔安國《傳》,《康王之誥》則兼採張九成《書說》,不專主一家之學。至以《泰誓》為告西岐師旅,《牧誓》為告遠方諸侯,皆不傍前人,自抒心得。又謂《武成》本無脫簡,前為武王告師之辭,後為史臣紀事之體。

卷32 經部·孝經類

1
舊本題「漢孔安國傳,日本信陽太宰純音」。據卷末乾隆丙申歙縣鮑廷博《新刊跋》,稱其友汪翼滄附市舶至日本,得於彼國之長崎澳。核其紀歲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純《序》,稱「古書亡於中夏、存於日本者頗多。
3
《孝經》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稱鄭玄注,其說傳自荀昶,而《鄭志》不載其名。古文稱孔安國注,其書出自劉炫,而《隋書》已言其偽。至唐開元七年三月,詔令群儒質定。右庶子劉知幾主古文,立十二驗以駁鄭。國子祭酒司馬貞主今文,摘《閨門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裂舊文,妄加「子曰」字及《注》中「脫衣就功」諸語以駁孔。其文具載《唐會要》中。厥後今文行而古文廢。元熊禾作董鼎《孝經大義序》,遂謂貞去《閨門》一章,卒啟玄宗無禮無度之禍。明孫本作《孝經辨疑》,並謂唐宮闈不肅,貞削《閨門》一章乃為國諱。夫削《閨門》一章,遂啟幸蜀之釁,使當時行用古文,果無天寶之亂乎?唐宮闈不肅誠有之,至於《閨門章》二十四字,則絕與武、韋不相涉。指為避諱,不知所避何諱也?況知幾與貞兩議並上,《會要》載當時之詔,乃鄭依舊行用。孔《注》傳習者稀,亦存繼絕之典。是未因知幾而廢鄭,亦未因貞而廢孔。迨時閱三年,乃有御注太學刻石,署名者三十六人,貞不預列。《御注》既行,孔、鄭兩家遂並廢,亦未聞貞更建議廢孔也。禾等徒以朱子刊誤》偶用古文,遂以不用古文為大罪。又不能知唐時典故,徒聞《中興書目》有「議者排毀,古文遂廢」之語,遂沿其誤說,憒憒然歸罪於貞。不知以《注》而論,則孔佚鄭亦佚。孔佚罪貞,鄭佚又罪誰乎?以《經》而論,則鄭存孔亦存,古文並未因貞一議亡也,貞又何罪焉?今詳考源流,明今文之立,自玄宗此《注》始。玄宗此《注》之立,自宋詔邢昺等修此《疏》始。眾說喧呶,皆揣摩影響之談,置之不論不議可矣。
2
故語其平易,則人人可知可行;語其精微,則聖人亦覃思於闡繹。是編《御注》約一萬餘言,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國本,息今文、古文門戶之爭也;亦不用朱子刊誤》本,杜改經之漸也。義必精粹,而詞無深隱,期家喻戶曉也。考歷代帝王注是《經》者,晉元帝有《孝經傳》,晉孝武帝有《總明館孝經講義》,梁武帝有《孝經義疏》,今皆不存。惟唐玄宗御注列《十三經注疏》中,流傳於世。

卷35 經部·四書類一

2
又遭黨錮十餘歲。中平元年,徵拜議郎,舉敦煌太守。後遷太僕,終太常。事跡具《後漢書》本傳。奭字宗古,博平人。太宗端拱中九經及第,仁宗時官至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注即岐避難北海時在孫賓家夾柱中所作。漢儒注經,多明訓詁名物,惟此注箋釋文句,乃似後世之口義,與古學稍殊。然孔安國馬融鄭玄之注《論語》,今載於何晏《集解》者,體亦如是。
1
何晏注,梁皇侃疏。書前有《奏進論語集解序》,題「光祿大夫關內侯孫邕、光祿大夫鄭衝、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曹羲、侍中荀顗、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何晏」五人之名。《晉書》載鄭衝與孫邕、何晏、曹羲、荀顗等共集《論語》諸家訓詁之善者,義有不安,輒改易之,名《集解》。亦兼稱五人。今本乃獨稱何晏。考陸德明經典釋文》,於「《學而》第一」下題「集解」二字。注曰:「一本作何晏集解。」又《序錄》曰「何晏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並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為主」云云,是獨題晏名,其來久矣。殆晏以親貴總領其事歟?邕字宗儒,樂安青州人。衝字文和,滎陽開封人。羲,沛國譙人,魏宗室子。顗字景倩,荀彧之子。晏字平叔,南陽宛人,何進之孫,何咸之子也。侃,《梁書》作偘,蓋字異文。吳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孫。武帝時官國子助教,尋拜散騎侍郎,兼助教如故。大同十一年卒。事跡具《梁書儒林傳》。《傳》稱所撰《禮記義》五十卷、《論語義》十卷。《禮記義》久佚,此書宋《國史志》、《中興書目》、晁公武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皆尚著錄。《國史志》稱侃《疏》雖時有鄙近,然博極群言,補諸書之未至,為後學所宗。蓋是時講學之風尚未甚熾,儒者說經亦尚未盡廢古義,故史臣之論云爾。迨乾淳以後,講學家門戶日堅,羽翼日眾,鏟除異已,惟恐有一字之遺,遂無複稱引之者,而陳氏《書錄解題》亦遂不著錄。知其佚在南宋時矣。惟唐時舊本流傳,存於海外。康熙九年,日本國山井鼎等作《七經孟子考文》,自稱其國有是書,然中國無得其本者,故朱彞尊經義考》注曰:「未見」。今恭逢我皇上右文稽古,經籍道昌,乃發其光於鯨波鮫室之中,藉海舶而登秘閣。殆若有神物撝訶,存漢、晉經學之一線,俾待聖世而複顯者。其應運而來,信有非偶然者矣。據《中興書目》,稱侃以何晏《集解》去取為《疏》十卷。又列晉衛瓘、繆播、欒肇、郭象、蔡謨、袁宏、江淳、蔡系、李充、孫綽、周瑰、范甯、王氏等十三人爵里於前,云「此十三家是江熙所集。其解釋於何《集》案「何集」二字,不甚可解,蓋何氏《集解》之省文,今姑仍原本錄之無妨者亦引取為說,以示廣聞」云云。此本之前,列十三人爵里,數與《中興書目》合。惟「江厚」作「江淳」、「蔡溪」作「蔡系」、「周懷」,作「周瑰」,殆傳寫異文歟?其《經》文與今本亦多異同。如「舉一隅」句下有「而示之」三字,頗為冗贅,然與《文獻通考》所引石經《論語》合。「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下有「已矣」二字,亦與錢曾讀書敏求記》所引高麗古本合。其《疏》文與餘蕭客《古經解鉤沉》所引,雖字句或有小異,而大旨悉合。知其確為古本,不出依托。觀《古文孝經》孔安國《傳》,鮑氏知不足齋刻本信以為真,而《七經孟子考文》乃自言其偽,則彼國於授受源流,分明有考,可據以為信也。至「臨之以莊則敬」作「臨民之以莊則敬」,《七經孟子考文》亦疑其「民」字為誤衍,然謹守古本而不敢改,知彼國遞相傳寫,偶然訛舛或有之,亦未嘗有所竄易矣。至何氏《集解》,異同尤夥。雖其中以「包氏」為「苞氏」,以「陳恆」為「陳桓」之類,不可據者有之,而勝於明刻監本者亦複不少,尤可以旁資考証也。
1
張栻撰,其書成於乾道九年是年歲在癸巳,故名曰《癸巳論語解》。考《朱子大全集》中備載與栻商訂此書之語,抉摘瑕疵多至一百一十八條,又訂其誤字二條。以今所行本校之,從朱子改正者僅二十三條,餘則悉仍舊稿,似乎齗齗不合。然「父在觀其志」一章,朱子謂舊有兩說,當從前說為順。反覆辨論,至於二百餘言。而後作《論語集注》,乃竟用何晏《集解》所引孔安國義,仍與栻說相同。蓋講學之家,於一字一句之異同,務必極言辨難,斷不肯附和依違。

卷41 經部·小學類二

6
案:慎《序》自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傳、《論語》、《孝經》,皆古文。」考劉知幾史通》,稱:「《古文尚書》得之壁中,博士孔安國以校伏生所誦,增多二十五篇案此亦據梅賾古文而言,實則孔氏原本僅增多十六篇。更以隸古字寫之,編為四十六卷。司馬遷屢採其事,故遷多有古說。至於後漢,孔氏之本遂絕。其有見於經典者,諸儒皆謂之逸書。」是孔氏壁中之書,慎不得見。《說文》末載慎子冲上書,稱慎古學受之賈逵。而《後漢書·儒林傳》又稱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注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於世。是慎所謂孔氏書者,即杜林之本。顧《隋志》稱杜林《古文尚書》所傳僅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案古文除去無師說者六篇,正得伏生二十九篇之數,非雜以今文。《隋志》此文,亦據梅賾古文,未及與《漢書》互校自餘絕無師說。陸德明經典釋文》採馬融《注》甚多,皆今文《尚書》,無古文一語。即《說文》注中所引,亦皆在今文二十八篇之中。朱彞尊經義考》辨之甚明案彞尊又謂惟「若藥不瞑眩」一句,出古文《說命》,殆因《孟子》所引而及之。然此句乃徐鍇說文系傳》之語,非許慎之原注,彞尊偶爾誤記,移甲為乙,故今不取其說。則慎所謂孔氏本者,非今五十八篇本矣。以意推求,《漢書·藝文志》稱「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灑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云云,所謂「中古文」,即孔氏所上之古文存於中秘者。是三家之本立在博士者,皆經劉向以古文勘定,改其訛脫,其書已皆與古文同。儒者據其訓詁言之,則曰大小夏侯、歐陽尚書。據其《經》文言之,則亦可曰孔氏《古文尚書》。第三家解說,只有伏生二十八篇遞相授受,餘所增十六篇不能詮釋,遂置不言。故馬融《書序》稱逸十六篇絕無師說也案《融序》今不傳,此語見孔穎達《尚書正義》中。使賈逵所傳杜林之本即今五十八篇之本,則融嘗因之作傳矣。安有是語哉?又《後漢書·杜林傳》,稱「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嘗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云云,是林所傳者乃古文字體,故謂之「漆書」。是必劉向校正三家之時,隨二十八篇傳出。以字非隸古,世不行用。林偶得之以授逵,逵得之以授慎,故慎稱為孔氏本,而亦止二十八篇,非真見安國舊本也。論《尚書》者,惟《說文》此句,最為疑竇。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証》牽於此句,遂誤以馬鄭所注為孔氏原本,亦千慮之一失,故附考其源流於此。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