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670985"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雍熙
Total 9

卷41 經部·小學類二

2
故傳本往往訛異。宋雍熙三年,詔徐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凡字為《說文》注義、序例所載,而諸部不見者,悉為補錄。又有經典相承,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亦皆增加,別題之曰「新附字」。其本有正體,而俗書訛變者,則辨於注中。其違戾六書者,則別列卷末。或注義末備,更為補釋,亦題「臣鉉等案」以別之。音切則一以孫愐《唐韻》為定。以篇帙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即今所行毛晉刊本是也。明萬歷中,宮氏刻李燾說文五音韻譜》,陳大科序之,誤以為即鉉校本。陳啟源作《毛詩稽古編》,顧炎武作《日知錄》,並沿其謬。豈毛氏所刊,國初猶未盛行歟?書中古文、籀文,李燾據唐林罕之說,以為晉巾弦令呂忱所增。考慎《自序》云「今序篆文,合以古、籀」,其語甚明。

卷42 經部·小學類三

1
國朝紀容舒撰。容舒遲叟,號竹厓,獻縣人。康熙癸巳舉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初,隋陸法言作《切韻》,唐禮部用以試士。天寶中,孫愐增定其書,名曰《唐韻》。後宋陳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等又作《禮部韻略》,為一代場屋程式,而孫氏之書漸佚。唐代舊韻,遂無複完帙。惟雍熙三年徐鉉校定許慎說文》,在大中祥符重修《廣韻》以前。所用翻切,一從《唐韻》,見於鉉等《進書表》。容舒以為翻切之法,其上字必同母,其下字必同部,謂之音和。間有用類隔法者,亦僅假借其上字而不假借其下字。因其翻切下一字,參互鉤稽,輾轉相証,猶可以得其部分。乃取《說文》所載《唐韻》翻切,排比分析,各歸其類,以成此書。始知《廣韻》部分,仍如《唐韻》,但所收之字不同。有《唐韻》收而《廣韻》不收者。如《東部》「詷」字、「𧠊」字、「㤨」字之類是也。有《唐韻》在此部而《廣韻》在彼部者。如「賨」字《廣韻》作「藏宗切」,在《冬部》。《唐韻》作「徂紅切」,則在《東部》。「瓏」字《廣韻》作「盧紅切」,在《東部》。《唐韻》作「力鍾切」,則在《鍾部》之類是也。

卷50 史部·別史類

2
新法初行,坐倉糴米,吳申等言其不便,《宋史》誤以為司馬光之言。至地名、謚法,《宋史》尤多舛謬。元人修史,蓋未嘗考証此書。琬之言未得其實也。其中如張齊賢以雍熙三年忤旨出外,而誤作自請行邊。以副使王履《楚辭》誤屬之李若水。又不載王履於《忠義傳》。雖不免間有抵牾,然宋人私史,卓然可傳者,唯偁與李燾、李心傳之書而三。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

卷66 史部·載記類

1
舊本題宋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範坰、巡官林禹撰。載錢鏐以下累世事跡,據舊目卷首列《年號世系圖》,《諸王子弟官爵封謚表》,《十三州圖》,《十三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圖表俱佚。後附《補遺》一卷,則不載作者名氏。考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錢俶之弟儼,著《吳越遺事》,有開寶五年序。又謂《備史》亦儼所作,托名林範。今是書四卷之末有跋二首,一題嘉祐元年四代孫中孚,一題紹興二年七代孫休渙。如據書中所記而言,則當從錢鏐起算,不當從錢俶起算。所稱四代、七代,顯據作書者而言,則振孫以《備史》為儼撰,似得其實。錢曾《敏求記》云,今本為鏐十七世孫德洪案《吳越世家》疑辨作十九世孫,未詳孰是嘉靖間刊本。序稱《補遺》為其門人馬藎臣所續,序次紊亂。如衣錦城建金籙醮及迎釋迦等事,皆失載。今是書於此數事,咸備無闕,則非德洪重刊之本。其以《補遺》為馬藎臣所續,亦別無証據。藎臣曾撰《吳越世家疑辨》,自序謂曾作《備史》圖表,亦不云又續其書。考此《補遺》之首有序一篇,不題名氏年月,序中有「家王故事」之語,當即中孚等所題。亦云不知作自何人,則不出於藎臣審矣。《備史》所記訖太祖戊辰,《補遺》所記訖太宗丁亥,與《中興書目》所載「前十二卷盡開寶元年,後增三卷,盡雍熙四年」者正合。特並十二卷為四,並三卷為一耳。陳振孫謂今書起石晉開運,前闕三卷,勘驗此本,所佚亦同。則是書自宋季以來,已非完帙。今無從校補,亦姑仍其舊焉。

卷79 史部·職官類

2
初,北宋神宗命陳繹為《拜罷圖》一卷、《樞府拜罷錄》一卷。元豐間司馬光複作《百官公卿拜罷年表》十五卷。其後曾鞏、譚世績、蔡幼學、李燾各有撰述,而不能無所闕略。自明因摭拾舊事,補其遺漏,續作此書。以宋世官制,中書、樞密為二府,俱宰輔之職。故自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同知簽書樞密院事,皆著其名位,而詳其除罷黜陟之由。編年系日,起建隆戊午。迄嘉定乙亥。大都本之《通鑒長編》、《系年要錄》、《乙未錄》、《東都事略》,而又旁採他書以附益之。本末賅具,最為詳核。又據宋朝《大詔令》、《玉堂制草》,備錄其鎖院制詞,更有裨於文獻。以《宋史宰輔年表》互相考校,如建隆元年趙普拜樞副,此錄在八月甲申,而《年表》在戊子。太平興國四年石熙載拜簽樞,此錄在正月庚寅,而《年表》在癸巳。太平興國八年宋琪拜參政,此錄在三月庚申,而《年表》在癸亥。雍熙三年辛仲甫參政,此錄在六月戊戌,而《年表》在甲辰。此類極多,亦足為讀史者考異之助。至宋世所降麻制,例載某人所行之詞,此錄間存姓名,亦可備掌故。其中如熙寧四年《陳升之起複入相制》,乃元絳之詞,載於《宋文鑒》中。以升之力辭不拜,其事未行,並其制詞不錄是也。

卷84 史部·政書類存目二

1
舊本題李維撰。仲芳,肥鄉人。雍熙二年進士,召試中書、知制誥,歷翰林學士工部尚書柳州觀察使。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載曹溶學海類編》中,實《冊府元龜》「邦計」一門之總敘。案,晁公武讀書志》載,修《冊府元龜》時,預修者十五人,維居第四。又載初撰編敘,諸儒皆作。真宗以體制不一,遂擇李維、錢惟演、陳彭年、劉筠、夏竦等,付楊億竄定。其剽剟此敘,詭題書名,而以為維之所撰,蓋以此云。

卷115 子部·譜錄類

2
以禮部侍郎出知鄧州,移知陳州卒。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凡《筆譜》二卷,《硯譜》、《墨譜》、《紙譜》各一卷,而筆格水滴附焉。各述原委本末,及其故實,殿以辭賦詩文,合為一書。前有徐鉉序,末有雍熙三年九月自序,謂因閱書秘府,集成此譜。考歐陽詢藝文類聚》,每門皆前列事跡,後附文章,易簡蓋仿其體式,然詢書兼羅眾目。其專舉一器一物,輯成一譜,而用歐陽氏之例者,則始自易簡。後來《硯箋》、《蟹錄》,皆沿用成規,則謂自易簡創法可也。其搜採頗為詳博,如梁元帝《忠臣傳》、顧野王《輿地志》之類,雖不免自類書之中轉相援引,其他徵引,則皆唐、五代以前之舊籍,足以廣典據而資博聞。當時甚重其書,至藏於秘閣,亦有以矣。《宋史》本傳但稱文房四譜,與此本同。尤袤《遂初堂書目》作《文房四寶譜》,又有《續文房四寶譜》。考《歙硯說跋》,稱揭蘇氏文房譜於四寶堂,當由是而俗呼四寶,因增入書名,後來病其不雅,又改題耳。

卷152 集部·別集類五

2
竦之為人無足取。其文章則詞藻贍逸,風骨高秀,尚有燕、許軌範。《歸田錄》、《青箱雜記》、《東軒筆錄》、《中山詩話》、《玉海》、《困學紀聞》諸書皆稱引之。呂祖謙編《文鑒》,亦頗採錄。蓋其文可取,不以其人廢矣。集中多朝廷典冊之文。蓋所長特在於是。所載事跡如太宗為京兆尹時召見魏咸信事在乾德五年,而史以為在開寶中。澶淵河清見底事在端拱元年,而史以為在雍熙四年

卷186 集部·總集類一

1
太平興國七年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奉敕編,續又命蘇易簡、王佑等參修。至雍熙四年書成,宋四大書之一也。梁昭明太子撰《文選》三十卷,迄於梁初。此書所錄,則起於梁末,蓋即以上續《文選》,其分類編輯,體例亦略相同,而門目更為煩碎,則後來文體日增,非舊目所能括也。周必大《平園集》有是書《跋》,稱《太平御覽》、《冊府元龜》,今閩、蜀已刊。惟《文苑英華》士大夫間絕無而僅有。蓋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間存一二,是時印本絕少,雖韓、柳、元、白之文,尚未甚傳。其他如陳子昂、張說、張九齡、李翱諸名士文籍,世尤罕見。故修書官於柳宗元、白居易、權德輿、李商隱、顧雲、羅隱,或全卷收入,當真宗朝,姚鉉銓擇十一,號《唐文粹》,由簡故精,所以盛行。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