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1135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至大
Total 16

卷3 經部·易類三

1
俞琰撰。琬字玉吾,吳縣人。生宋寶祐初,入元隱居著書。徵授溫州學錄,不赴。至延祐初始卒。生平邃於《易》學,初裒諸家之說為《大易會要》一百三十卷,後乃掇其精華以著是編。始於至元甲申,至至大辛亥,凡四易稿。其初主程、朱之說,後乃於程、朱之外自出新義。嘗與孟淳講《坤》之六二,謂「六二既中且正,是以其德直方,惟從《乾》陽之大,不習《坤》陰之小,故無不利。」

卷41 經部·小學類二

1
楊桓撰。武子,號辛泉,兗州人。中統四年以郡諸生補濟州教授。累官太史院校書,監察御史,終國子監司業。事跡具《元史》本傳。是書至大丙申其子守義進於朝,詔下江浙鏤版。前有翰林直學倪堅《序》,又有國子博士劉泰《後序》,而桓《自序》為尤詳。大旨以六書統諸字,故名曰「統」。凡象形之例十、會意之例十有六、指事之例九、轉注之例十有八、形聲之例十有八案《周禮注》作諧聲,此作形聲,蓋從許慎說文、假借之例十有四。其象形、會意、轉注、形聲四例,大致因戴侗六書故》門目而衍之。指事、假借二例則桓以意鉤稽,自生分別。所列先古文、大篆,次鐘鼎文,次小篆。其說謂:「文簡意足,莫善於古文、大篆。惜其數少,不足於用。文字備用者莫過小篆,而訛謬於後人之傳寫者,亦所不免。今以古文証之,悉複其舊。」蓋桓之自命在是,然桓之紕繆亦即在於是。故其說至於不可通,則變一例;所變之例複不通,則不得不又變一例。數變之後,紛如亂絲。於是一指事也,有直指其事,有以形指形,有以意指意,有以形指意,有以意指形,有以注指形,有以注指意,有以聲指形,有以聲指意。一假借也,有聲義兼借,有借聲不借意,有借意不借聲,有借諧聲兼義,有借諧聲,有借近聲兼義,有借近聲,有借諧近聲,有因借而借,有因省而借,有借同形,有借同體,有非借而借。輾轉迷瞀,幾於不可究詰。蓋許慎說文》為六書之祖。如作分、隸、行、草,必以篆法繩之,則字各有體,勢必格閡而難行。如作篆書,則九千字者為高曾之矩矱矣。桓必欲偭而改錯,其支離破碎,不足怪也。以六書論之,其書本不足取。惟是變亂古文,始於戴侗,而成於桓。則小有出入,桓乃至於橫決而不顧。後來魏校諸人隨心造字,其弊實濫觴於此。置之不錄,則桓穿鑿之失不彰。故於所著三書之中,錄此一編,以著變法所自始。朱子所謂「存之正以廢之」者,茲其義矣。
1
吾邱衍撰。子行錢塘人。初宋淳熙間,有楊文昺者,著《周秦刻石釋音》一書,載《石鼓文》、《詛楚文》、《泰山嶧山碑》。至是衍以所取《琅邪碑》不類秦碑,不應收入,因重加刪定,以成是書。前有至大元年衍《自序》,謂石鼓以所藏《甲秀堂圖譜》為之,而削去鄭樵音訓。又正《詛楚文》二字,合《泰山嶧山石刻》字共為一卷,而仍其書名。又列諸家音注、書評於後。其敘石鼓次第,與薛尚功、楊慎本合,而與今本異。其曰文幾行,行幾字,童文闕文幾字者,即朱彞尊據以編《石鼓考》者也。然其所謂闕文幾字者,仍第執一時所見之本而言。即潘迪《音訓》與衍是書同作於元時,其音釋亦不盡同。蓋金石之文,摹拓有明晦,裝潢有移掇,言人人殊,不足異也。至所正《詛楚文》二字,「絆」之為「縫」,其說於古無所據。以文義字體按之,皆未可信。「遝」之為「遂」,則「遝」、「遂」二字,《詛楚文》石本、版本皆無其文,不知衍所據何本。然衍距今四百年,其所見之本或有異同,未可執今本相詰難。錄備一說,要亦足廣異聞耳。

卷64 史部·傳記類存目六

2
真跡在揚州程氏家。雍正乙巳,厲鶚游揚州得見之。鶚,杭人也,因手錄其中《客杭》一冊以歸。其書自至大戊申九月初一日至次年二月初九日,逐日瑣記交游聞見。中頗記請托吏胥之事,蓋畀於江浙行省求充學正山長時作也。鶚稱其所記白塔,以進士題名碑為基,銅鐘有淳熙改元曾覿篆銘,為他書所未載。而寺壁一詩與《桯史》所記康與之題徽宗畫扇詩,亦可參考異同雲。

卷84 史部·政書類存目二

1
武祺撰。里貫未詳。至正十三年戶部尚書,因當時鈔法漸壞,浮議者但以不動鈔本為名,而不詳流通之實。乃歷考中統以後八十餘年中鈔法,撰為此書。大旨謂自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武宗至大四年,二十五年中印者多,燒者少,流轉廣而鈔法通。自仁宗皇慶元年延祐七年,共九年,印雖多而燒亦多,流轉漸少,鈔法始壞。自英宗至治元年至三年,共八年,印雖多而燒者寡,流轉愈多,鈔法愈壞。自泰定元年至順三年,印者少而燒者多,流轉絕無,鈔法大壞。複合計六十四年中,總印鈔五千九百五萬六千餘錠,總支五千六百二十餘萬錠,總燒三千六百餘萬錠,民間流轉不及二萬錠。以《經世大典》所載南北戶口民數計之,其無鈔可用者至二千萬戶之多。民生安得而不匱,財用安得而不絀乎?其言可為行鈔之戒。《元史食貨志》所載鈔法,僅詳其制度數目,而於財之息耗、民之貧富,未之詳言。似乎未見書。存此一編,亦可以補史之闕。然此書在當日為洞悉利弊之言,在今日則鈔法之不可行,無智愚皆能知之,無待縷陳矣。故撮舉大要,附存其目,而書則不複錄焉。

卷88 史部·史評類

1
陳櫟撰。有《書傳纂疏》,已著錄。是編敘歷代興廢得失,各為論斷,每一代為一篇。自伏羲至五代為二卷,北宋、南宋則各占一卷,蓋詳近略遠之意也。南宋止於寧宗,卷末櫟自跋,謂理、度二朝無史可據也。舊本題《增廣通略》,而不言因誰氏之書。《千頃堂書目》有《通略句解》五卷,亦不言作者。櫟自跋謂,金事廷方雖略述,亦以未見其史,不敢輕筆,然則廷方其原撰是書之名字歟?其人姓氏爵里則無考矣。書成於至大庚戌。明正統壬戌,櫟孫盤之壻漢陽知府王靜得本於鄉人方勉,始刊行之。此本為袁應兆所刊行,僅題乙亥歲,不著年號。

卷104 子部·醫家類二

1
王好古撰。是編專述李杲之緒論,於傷寒証治尤詳。其問三焦有幾,分別手足,明孫一奎極稱其功。惟謂命門包絡與右尺同論,又謂包絡亦有三焦之稱,未免誤會經旨耳。史稱杲長於傷寒,而《會要》一書元好問實序之。今其書已失傳,則杲之議論猶賴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稱得師不傳之秘,旬儲月積,浸就篇帙。蓋好古自為裒輯。今本《東垣十書》竟屬之杲,殊為謬誤。考明李濂醫史》,亦以是書為杲作。則移甲為乙,已非一日矣。

卷122 子部·雜家類六

1
劉壎撰。字起潛,南豐人。書中自稱開慶元年年二十,則宋亡之時已年三十六,故於宋多內詞。然書中又稱至大辛亥為南劍州學官,計其年已七十二矣。
1
白珽撰。廷玉,錢塘人,家於西湖。有泉自竺山匯於其門,珽名曰湛淵,因以為號。是書為其友海陵周日東所編。前有珽自序,又有日東序,題至大庚戌,稱珽是年六十三歲。以長歷推之,當生於宋理宗淳祐八年戊申。元兵破臨安時,年二十七矣,故其書於宋多內詞,與劉壎相類。然考珽入元以後,以李衎之薦,授太平路儒學正,未幾攝教授事,尋轉常州路教授,升浙江等處副提舉,遷淮東鹽倉大使,再遷蘭溪州判官,乃致仕,則食元之祿久矣,而猶作宋遺民之詞,其進退無據,亦與相類也。是書乃其雜記之文。據卷末有明人跋語,稱嘉靖丙午,鈔自崑山沈玉麟家,而疑其不止此二卷,殆殘本歟?厲鶚作《宋詩紀事》,蒐採極博,而此書開卷載理宗賜林希逸詩一篇,鶚不及收,則鶚未見其本矣。其中如謂皎然銅碗為龍吟歌詠房管事,詩家未有引用者,不知李賀昌谷集》中實有假龍吟歌;謂《匡謬正俗》為顏真卿作,不知實出顏師古,不免稍有疏舛。

卷137 子部·類書類存目一

2
《左傳》文繁詞縟,學者往往緯以儷語,取便記誦。見於《宋史藝文志》者有崔升等十餘家,今並亡佚。惟此賦尚存,凡一百五十韻,一萬五千言。屬對雖工,而無當於義理,其徵引亦多舛漏。前有皇祐三年自序云,首尾貫串十得八九,殊未然也。國朝高士奇嘗為之注,《通志堂經解》亦收之。末有元至大戊申長沙區斗英一跋,稱江陰路總管太原趙嘉山得善本,授郡庠,俾鋟梓云。

卷146 子部·道家類

1
俞琰撰。有《周易集說》,已著錄。是書以一身之水火陰陽發揮丹道,雖不及彭曉陳顯微、陳致虛三注為道家專門之學,然取材甚博。其《釋疑》三篇,考核異同,較朱子本尤詳備。明《白雲霽道藏目錄》謂二書共十四卷,焦竑國史經籍志》則作十二卷,毛晉津逮秘書》以琬注與等三家注合為一編,已非其舊,又並其釋疑佚之。此本每卷俱有圖,乃至大三年嗣天師張與封所刻,實只三卷,附以《釋疑》一卷。考琬《易外別傳》自序,亦稱丹道之口訣,細微具載於《參同契》發揮三篇,白雲霽所記或並其他書數之。焦竑所記,悉輾轉販鬻於他書,沿訛襲謬,益不足據矣。

卷147 子部·道家類存目

1
舊本題金陵道人唐淳撰。前有至大己丑孟綽然序,稱不知淳為何代人。其說皆主於內丹。中稱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十六字,為杜光庭所加。則五代後人矣。

卷165 集部·別集類十八

1
宋陳岩撰。岩字清隱,青陽人。咸淳末屢舉進士不第,入元遂隱居不仕。築室於所居高陽河,日嘯歌其內。出則遍游九華之勝,至一處則作一詩紀之,名《九華詩集》。前有至大戊申同里方時發《序》,稱以山之東西繪為圖本,繡入於梓,與遠方朋友共之。詩人陳清隱吟詠有舊版,兵毀不全。此二百一十篇乃掇拾於散佚之餘者。捐帑重梓,俾詩與山相照耀於無窮。是時發本刻《九華山圖》,而以岩詩附於後。今圖佚而詩集獨存,篇數與《時發序》合,蓋猶原本。岩以大德三年己亥卒,而《時發序》作於戊申,則岩歿後之十年也。其詩皆七言絕句,凡詠名勝者二百七首,詠物產者三首。九華山自唐以李白得名,詩家多有題詠。

卷166 集部·別集類十九

2
其詩頗效李賀體,不能盡脫元人窠臼。然胸次既高,神韻自別,往往於町畦之外,逸致橫生,所謂王謝家子弟雖不複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也。考衍於至大三年為人所累,被攝得釋,不勝其恚,自投西湖死。留一詩別其友仇遠云:「劉伶一鍤事徒然,蝴蝶飛來別有天。欲語太玄何處問,西泠西畔斷橋邊。」別見於《釋宗泐集》,而此三卷中無之。意者原稿為衍所自編,故未經載入歟。朱存理《樓居雜著》有《書吾氏類集》一篇,稱「《虞山雜抄》內有《竹房集》三卷,予家有《子招雨師》文等篇遺跡一冊,錄附集後」。其卷帙與此本合。則此猶舊帙云。

卷167 集部·別集類二十

1
元郭豫亨撰。豫亨自號梅岩野人。里籍未詳。據其《自序》,則至大辛亥作,其書名蓋取宋晏殊詞「唱得紅梅字字香」句也。《離騷》遍擷香草,獨不及梅。

卷188 集部·總集類三

2
都卬三餘贅筆》,此書至大戊申江浙儒司刊本。舊有姚燧、武一昌二《序》,此本佚之。又載燧《序》,謂宋高宗嘗纂唐、宋軼事為《幽閒鼓吹》,故好問本之。案三都二京,五經鼓吹,其語見於《世說》,好問立名,當由於此。燧所解,不免附會其文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