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46024"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宋仁宗
Total 10

卷12 經部·書類二

2
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劉向校書,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詮次為八十一篇」云云。然則此《傳》乃張生、歐陽生所述,特源出於勝爾,非勝自撰也。《唐志》亦作三卷。《書錄解題》則作四卷。今所傳者凡二本,一為杭州三卷之本,與《隋志》合。然實雜采類書所引,裒輯成編,漫無端緒。一為揚州四卷之本,與《書錄解題》合,兼有鄭康成《注》。校以宋仁宗洪範政鑒》所引鄭《註》,一一符合,知非依託案《洪範政鑒》世無傳本,惟《永樂大典》載其全書。二本各附《補遺》一卷,揚州本所補較備。然如〈郊特牲·註〉引《大傳》云「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終日,大宗已侍於賔奠,然後燕私。燕私者何也?巳而言族人飲也」一條,猶未採入,信乎著書之難矣。其文或說《尚書》,或不說《尚書》,大抵如《詩外傳》、《春秋繁露》,與《經》義在離合之間。而古訓舊典,往往而在,所謂六藝之支流也。其第三卷為《洪範五行傳》,首尾完具。漢代緯候之說,實由是起。然《月令》先有是義,今列為經,不必以董仲舒、劉向、京房推說事應,穿鑿支離,歸咎於勝之剏始。第四卷題曰《畧說》,王應麟玉海》别為一書。然如《周禮·大行人·疏》引「益侯」一條、〈玉藻·疏〉引「祀上帝於南郊」一條,今皆在卷中。是《大傳》為大名,《畧說》為小目,應麟析而二之,非也。惟所傳二十八篇無〈泰誓〉,而此有〈泰誓傳〉。又〈九共〉、〈帝告〉、〈歸禾〉、〈揜誥〉皆𨓜《書》,而此書亦皆有傳。蓋伏生畢世業《書》,不容二十八篇之外全不記憶,特舉其有完篇者傳於世。其零章㫁句,則偶然附記於傳中,亦事理所有,固不足以為異矣。

卷32 經部·孝經類

1
不著編輯者名氏。以宋司馬光、范祖禹之說合為一書。案宋《中興藝文志》曰:「自唐明皇時議者排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為鄙俗,而古文遂廢按此說舛誤、辨已見《孝經正義》條下。至司馬光始取古文為《指解》。」又范祖禹《進孝經說札子》曰:「仁宗司馬光在館閣,為《古文指解》表上之。臣妄以所見,又為之說。」《書錄解題》載光書、祖禹書各一卷。此本殆以二書相因而作,故合編也。王應麟《玉海》載光書進於至和元年,時為殿中丞直秘閣,與祖禹說小異。然《光集》所載《進表》,稱「嘗撰《古文孝經指解》,皇祐中獻於仁宗皇帝,竊慮歲久不存,今繕寫為一卷上進」云云,則祖禹所說者初進之本,應麟所說者重進之本耳。《孝經》今文、古文,自《隋志》所載王劭、劉炫以來,即紛紛聚訟。至唐而劉知幾主古文,司馬貞主今文。其彼此駁議,《唐會要》具載其詞,至今說經之家亦多遞相左右,然所爭者不過字句之間。觀光從古文而句下乃備載唐元宗今文之注。使二本南轅北轍,可移今文之注以注古文乎?宋黃震《日鈔》有曰:「按《孝經》一爾,古文、今文特所傳微有不同。如首章今文云:『仲尼居,曾子侍。』古文則云:『仲尼閒居,曾子侍坐。』今文云:『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古文則曰:『子曰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今文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文則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文之或增或減,不過如此,於大義固無不同。至於分章之多寡,今文《三才章》『其政不嚴而治』與『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通為一章,古文則分為二章;今文《聖治章》第九『其所因者本也』與『父子之道天性』通為一章,古文則分為二章;『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古文又分為一章。章句之分合,率不過如此,於大義亦無不同。古文又云:『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此二十二字,今文全無之,而古文自為一章,與前之分章者三,共增為二十二。所異者又不過如是。非今文與古文各為一書也。」其說可為持平。光所解及祖禹所說,讀者觀其宏旨以求天經地義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爭,直謂賢者之過可也。胡爌拾遺錄》嘗譏祖禹所說以光注「言之不通也」句誤為《經》文。今証以朱子刊誤》,爌說信然。然亦非大義所系,今姑仍原本錄之,而附載爌說,以糾其失焉。按:注《孝經》者駁今文而遵古文,自此書始;五六百年門戶相持,則自朱子用此本作《刊誤》始:皆逐其末而遺其本也。今特全錄黃震之言,發其大凡,以著詬爭之無謂。餘一切紛紜之說,後不複載,亦不複辨焉。

卷38 經部·樂類

1
阮逸胡瑗奉敕撰。仁宗景祐三年二月,以李照樂穿鑿,特詔較定鐘律,依《周禮》及歷代史志立議範金。至皇祐五年,樂成奏上,此其圖記也。舊本從明文淵閣錄出,後有宋陳振孫嘉定己亥《跋》云:「借虎邱寺本錄。」蓋當時所賜、藏之名山者。又有元天歷二年吳壽民《跋》、明萬歷三十九年趙開美《跋》,敘此書原委頗詳。考初置局時,逸、瑗與房庶等皆驛召預議。詔命諸家各作鐘律以獻,而持論互異。司馬光主逸、瑗之說,范鎮主房庶之說,往反爭議,卒不能以相一。其往返書牘,具傳家集》中。而所作《東齋記事》,亦略存其概。
1
余載撰。始末無考。惟據其進書原《序》,自稱「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學錄」。又據其門人新安朱模《進樂通韶舞補略序》,知為仁宗天歷中人,其字曰大車。以養親辭官,篤行授徒,自甘嘉遯而已。是編《文淵閣書目》著錄,世無傳本。惟《永樂大典》所載,篇帙猶完。首為《九德之歌音圖》,次為《九德之歌義圖》,次為《九磬之舞綴兆圖》,次為《九磬之舞採章圖》。其歌圖以五聲五言相配,所謂平濁、平清者,與沈約、徐景安分平聲為上下以配五音者異沈約說見米芾書史》,徐景安說見王應麟困學記聞。與司馬光劉鑒諸家以喉舌唇齒牙配五音者亦異。又以六律、六呂分用,與諸家樂書以十二律相生之次為旋宮七音之次者尤截然不同。然考周德清中原音韻》所謂陰平、陽平,即載平濁、平清之說也。《周官大司樂》鄭氏《注》所謂「六律合陽聲,六呂合陰聲」,即載律呂分用之說也。則雖自出新意,亦不為無據。至於准大衍之數以制《河圖》,准太乙行九宮法以造《洛書》,皆起於陳摶以後。後夔典樂之日,實無是文。載所定舞圖,皆根《河》、《洛》以起數,尤不免附會牽合。然數不外於奇偶,奇偶不外於陰陽,《易》道廣大,事事可通,亦未始不言之成理。束晳之補《六詩》,皮日休之補《九夏》,不必其定合於古,要猶存古義於萬一,終勝於側調么弦,導欲增悲者也。則載是書亦不妨存備一說矣。其書屢經傳寫,訛誤宏多。如《音圖》第八章「至哉坤元」之「坤」字,據後《義圖》應在第八格,而舊本誤在第七格。又如《綴兆始成圖》中層左右皆闕兩位,據舞用八佾當得六十四人,不應再成以下皆六十四,始成乃止六十。且複綴即始成之位次,後《採章圖》內亦各有黃衣二人之位。則此圖之佚脫顯然。今並校正,使複其舊。

卷64 史部·傳記類存目六

2
案北宋凡三庚辰。吳自牧所作《歷科狀元表》,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庚辰仁宗康定元年庚辰,皆不見有進士科。惟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有李釜榜進士,則是人應試或在此年。所敘述皆無關考據。又雜載詩歌,詞多鄙俚,頗近傳奇小說之流。

卷65 史部·史鈔類

1
舊本題王渙撰。仁宗慶歷末睢陽五老之一。王闢之《澠水燕談》,稱其官為太子賓客祝穆《事文類聚》載錢明逸《五老會詩序》,稱為太原人,其事跡則未詳。然世僅傳渙《五老會詩》一首,不聞其著此書。鄭樵以下諸家書目,亦不著錄。考太學進士題名碑,弘治丙辰科有王渙,象山人。《明史藝文志》有渙所著《墨池手錄》三卷。此本自稱墨池王渙,與墨池之號相合,知此書為明王渙撰。其稱太原,蓋舉郡望耳。其書摘錄《晉書》以下八史瑣語雜事。王士禎居易錄》稱,嘗見書賈攜《兩晉奇談》,不云誰作,疑即此書也。

卷88 史部·史評類

2
是書蓋彥約侍講筵時所輯,皆取《三朝寶訓》,反覆闡明,以示效法。蓋即範祖禹帝學》多陳祖宗舊事之義。考仁宗天聖五年,允監修王曾之請,採太祖、太宗、真宗事跡不入正史者,命李敬等別為《三朝寶訓》三十卷。寶元二年十二月,詔以進讀。嗣是講幄相沿,遂為故事。彥約是書,於進讀《符瑞》諸篇,雖不免有所回護,要亦當時臣子之詞,不得不爾。其餘諸篇,則皆能旁証經史,而歸之於法誡,亦可謂不失啟沃之職者矣。舊刻散佚,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尚載其全文,今詳為校讎,厘成四卷。間有辨証,各依文附著焉。
1
呂中撰。時可泉州晉江人。淳祐進士,遷國子監丞,兼崇政殿說書,徙肇慶教授。其書卷一論三篇,卷二紀宋太祖事,卷三至卷五紀太宗事,卷六至卷七紀真宗事,卷八至卷十二紀仁宗事,卷十三紀英宗事,卷十四至十七紀神宗事,卷十八至二十紀哲宗事,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記徽宗事,卷二十三記欽宗事。事以類敘,間加論斷。凡政事制度及百官賢否,具載於編。論中所議選舉資格及茶鹽政制諸條,頗切宋時稗政。又所載銓選之罷常參,任子之多裁汰,三司之有二司,稅茶之易芻糧,皆《宋史》各志及馬端臨文獻通考》所未備者。又所載朋黨諸人事實,及議新法諸人辨論,皆與《宋史》列傳多有異同,亦足資史學之參証。前有興國軍教授劉實甫序,謂「水心以其師講貫之素,發明我朝聖君賢相之心」,則是書乃中平日講論稿本,葉適等為之編次云。

卷95 子部·儒家類存目一

2
至高祖徙於臨川。源生有異徵,篤志聖賢之學,以斯文自任。嘉祐間召為國子直講,不赴。卒於崇寧丙戌九月。並載所著述甚富,今皆不傳,惟此書僅存上卷,為其門人永新龍圖所錄。下卷為其門人白城章偉所錄,而其從孫勖刊之。然所列書名,《宋史》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其中疑竇尤多。如行實稱源生於丙子,不著年號,以召於嘉祐,卒於崇寧推之,當生於仁宗景祐丙子,則卒時年七十一,召時年二十餘,是於邵、周、張、程皆為行輩。當時所稱,不過曰堯夫、茂叔、子厚、伯淳、正叔而已。諸家之書可考,而此曰邵子、周子、張子、程子,非同時語也。李燾《長編》凡所有徵召,如胡瑗、孫復、常秩之類,無不具書。源見徵既在嘉祐中,何以嘉祐首尾八年,《長編》皆不見其事?伊川《易傳》據楊時跋,則臨沒以稿授張繹,至政和初時乃排比成書。源卒於崇寧五年,在伊川前。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