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6741"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文苑英華
Total 19

卷148 集部·楚辭類 別集類一

2
然比核史傳,實較吳本為詳。《哀江南賦》一篇,引據時事,尤為典核。集末《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志銘》、《伯母東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銘》並考核年月,証以《文苑英華》,知為楊炯之文誤入信集。辨証亦頗精審,不以稍傷蕪冗為嫌也。
2
此本乃後人從《藝文類聚》、《文苑英華》諸書內採掇而成。文章綺麗,與庾信齊名,世號徐庾體。《陳書》本傳稱其緝裁巧密,多有新意。自有陳創業,文檄軍書及禪授詔策,皆所制,為一代文宗。其集舊無注釋。兆宜既箋《庾信集》,因並集箋之。未及卒業,其同里徐文炳續為補緝,以成是編。其中可與史事相証者,如《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遣建康令謝挺、散騎常侍徐陵等聘於東魏」。胡三省注謂「建康令秩千石,散騎常侍秩二千石,謝挺不當在徐陵之上。

卷149 集部·別集類二

5
而今本實止三卷。又晁公武《讀書志》引呂才序,稱績年十五,謁楊素,占對英辨。薛道衡見其《登龍門憶禹賦》,嘆為今之庾信。且載其卜筮之驗者數事。今本呂才序尚存,而晁公武所引之文則無之。又序稱「鳩訪未畢,緝為三卷」,與《書錄解題》不合。其《登龍門》一賦亦不載集中。或宋末本集已佚,後人從《文苑英華》、《文粹》諸書中採績詩文,匯為此編,而偽托才序以冠之,未可知也。此本為明崇禎中刊本。卷首尚有陸淳序一首,晁、陳二家目中皆未言及。
2
故皇甫汸作《楊炯集序》,稱王詩賦之餘,未睹他制。此本乃明崇禎中閩人張燮搜輯《文苑英華》諸書,編為一十六卷。雖非唐、宋之舊,而以視別本,則較為完善矣。勃文為四傑之冠,儒者頗病其浮艷。案段成式酉陽雜俎》曰:「張燕公嘗讀勃《夫子學堂碑頌》『帝車南指,遁七曜於中階。華蓋西臨,高五云於太甲』四句,悉不解。訪之一公。案一公謂僧一行也。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無位聖人當出。』」「華蓋」以下卒不可悉。洪邁《容齋隨筆》亦曰:「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其用駢儷作記序碑碣,蓋一時體格如此,而後來頗議之。杜詩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正謂此耳。『身名俱滅』以責輕薄子,『江河萬古』指四子也。」韓公《滕王閣記》云:「江南多游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及得三王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詞。」注謂王勃作《游閣序》。又云中丞命為記,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則韓之所以推勃,亦為不淺矣。夫一行、段成式博洽冠絕古今,杜甫、韓愈詩文亦冠絕古今,而其推勃如是。枵腹白戰之徒,掇拾語錄之糟粕,乃沾沾焉而動其喙,殆所謂蚍蜉撼樹者歟。今錄勃集並錄成式及之所記,庶耳食者無輕詆焉。
1
楊炯撰。《唐書文苑傳》稱其文集本三十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著錄二十卷,云今多亡逸。是宋代已非完本。然其本今亦不傳。此乃明萬歷中龍游童佩從諸書裒集,詮次成編。並以本傳及贈答之文、評論之語,別為附錄一卷。皇甫汸為之序。凡賦八首、詩三十四首、雜文三十九首。《文苑英華》載其《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志銘》一首、《伯母東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銘》一首,列庾信文後,明人因誤編入信集中。此本收《爾朱氏志》一篇,而《李氏志》仍不載,則蒐羅尚有所遺也。《舊唐書》本傳最稱其《盂蘭盆賦》。然炯之麗制,不止此篇。
1
陳子昂撰。子昂事跡具《唐書》本傳及盧藏用所為別傳。唐初文章,不脫陳、隋舊習。子昂始奮發自為,追古作者。韓愈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亦謂「張說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備者子昂而已」。馬端臨文獻通考》乃謂子昂「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脫偶儷卑弱之體」。韓、柳之論不專稱其詩,皆所未喻。今觀其集,惟諸表序猶沿排儷之習,若論事書疏之類,實疏樸近古,韓、柳之論未為非也。子昂嘗上書武後,請興明堂太學。宋祁《新唐書》傳贊以為「薦圭璧於房闥,以脂澤污漫之」。其文今載集中。王士禎香祖筆記》又舉其《大周受命頌》四章、《進表》一篇、《請追上太原王帝號表》一篇,以為視《劇泰美新》殆又過之。其下筆時不複知世有節義廉恥事。今亦載集中。然則是集之傳,特以詞採見珍。譬諸蕩姬佚女,以色藝冠一世,而不可以禮法繩之者也。此本傳寫多訛脫,第七卷闕兩葉。據目錄尋之,《禡牙文》、《禜海文》在《文苑英華》九百九十五卷,《吊塞上翁文》在九百九十九卷,《祭孫府君文》在九百七十九卷。又《送崔融等序》之後,據目錄尚有《餞陳少府序》一篇,此本亦佚,《英華》七百十九卷有此文。今並葺補,俾成完本。
1
張說撰。事跡具《唐書》本傳。其文章典麗宏贍,當時與蘇頲並稱。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號曰燕許。《唐書藝文志》載其集三十卷,今所傳本止二十五卷。然自宋以後,諸家著錄並同,則其五卷之佚久矣。集中《元處士碣銘》稱,序為處士子將作少監行衝撰,而《唐書行衝傳》乃不載其為此官。《為留守奏慶山醴泉表》稱,萬年縣令鄭國忠狀,六月十四日縣界霸陵鄉有慶山,見醴泉出。而《唐書武后傳》載此事乃作新豐縣。皆與史傳頗有異同。然說在當時,必無訛誤,知《唐書》之疏舛多矣。此書所以貴舊本也。集首《永樂七年伍德記》一篇,稱兵燹之後,散佚僅存,錄而藏之。至嘉靖間,其子孫始為梓行,而訛舛特甚。又參考本傳及《文粹》、《文苑英華》諸書,其文不載於集者尚多。今旁加搜輯,於集外得頌一首、箴一首、表十八首、疏二首、狀六首、策三首、批答一首、序十一首、啟一首、書二首、露布一首、碑四首、墓志九首、行狀一首,凡六十一首。皆依類補入。而原集目次錯互者,亦詮次更定。仍厘為二十五卷,庶幾複成完本焉。
2
此本為明無錫曹荃所刊。前有荃序,稱紹和徵君刻唐人集,初得《北海集》,而餘論之。不言為何人所編。大抵皆採摭《文苑英華》諸書,裒而成帙,非原本矣。
4
舊唐書》稱其《韓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為當時文士所重。李白《東海有勇婦》一篇稱:「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杜甫《八哀》詩稱:「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趙明誠金石錄》亦稱:「唐六公詠,文詞高古。」今皆不見此集中,殊可惜也。劉克莊後村詩話》譏其為葉法善祖作碑,貽千載之笑。然唐時名儒碩士,為緇黃秉筆,不以為嫌,不似兩宋諸儒視二教如敵國。此當尚論其世,固不容執後而議前。且克莊與真德秀游,德秀《西山集》中,琳宮梵剎之文,不可枚舉,克莊曾無一詞,而獨刻責於邕。是尤門戶之見,不足服邕之心矣。卷末附錄,載新、舊《唐書》邕本傳及贈送諸作,而別載《文苑英華》所錄邕《賀赦表》六篇,題曰「糾繆」。謂考其事在代宗、德宗、憲宗時,邕不及見。其論次頗為精審。然考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証》曰:「《賀赦表》六首,《類表》以為李吉甫作,而《文苑》以為李邕。按邕天寶初卒,而六表乃在代宗、德宗、憲宗時。況《文苑》於三百五十九卷重出一表,題曰李吉甫。又第二表末云『謹遣衙前虞侯王國清奉表陳賀以聞』,正與吉甫《郴州謝上表》末語同,則非邕作也」云云。是宋人已經考証,編是集者用其說而諱所自來,亦可謂攘人之善矣。
3
又有天寶九載韋滔序。士源序稱「浩然卒於開元二十八年,年五十有二。凡所屬綴,就輒毀棄,無複編錄。鄉里購採,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獲。今集其詩二百一十七首,分為四卷」。此本四卷之數,雖與序合,而詩乃二百六十二首,較原本多四十五首。洪邁《容齋隨筆》嘗疑其《示孟郊》詩時代不能相及。今考《長安早春》一首,《文苑英華》作張子容,而《同張將軍薊門看燈》一首亦非浩然游跡之所及。則後人竄入者多矣。士源序又稱詩或闕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贈,咸次而不棄。而此本無不完之篇,亦無唱和之作。其非原本,尤有明徵。排律之名,始於楊宏《唐音》,古無此稱。此本乃標排律為一體。其中《田家元日》一首、《晚泊潯陽望香爐峰》一首、《萬山潭》一首,《渭南園即事貽皎上人》一首,皆五言近體,而編入古詩。《臨洞庭》詩舊本題下有「獻張相公」四字,見方回瀛奎律髓》。此本亦無之。顯然為明代重刻,有所移改。

卷150 集部·別集類三

2
斫雕為樸,數子實居首功。《唐實錄》稱韓愈學獨孤及之文,當必有據。案此據晁氏讀書志》所引。特風氣初開,明而未融耳。士禎於蓽路藍縷之初,責以制禮作樂之事,是未尚論其世也。集為其門人安定梁肅所編,李舟為之序。凡詩三卷,文十七卷。舊本久湮,明吳寬自內閣鈔出,始傳於世。其中如《景皇帝配天議》,郭知運、呂諲等《謚議》,皆粹然儒者之言,非徒以詞採為勝。不止士禎所舉諸篇,至《馬退山茅亭記》乃柳宗元作,後人誤入及集。士禎一例稱之,尤疏於考証矣。又《文苑英華》載有《賀赦》二表、《代獨孤將軍讓魏州刺史表》、《為崔使君讓潤州表》、《代於京兆請停官侍親表》,《唐文粹》有《招北客文》,凡六篇,集內皆無之。案《賀赦表》所云「誅翦大憝,清複闕廷」及「歸過罪己,降去鴻名」,並德宗興元時事。沒於大歷十二年,已不及見。
3
《招北客文》《文苑英華》又以為岑參之作。彼此錯互,疑莫能詳,今姑依舊本闕載焉。
2
後為揚州功曹參軍。複棄官去,遂客死於汝南。事跡具《新唐書文藝傳》。穎士嘗作《伐櫻桃賦》以刺林甫,《唐書》本傳譏其褊。而晁公武讀書志》則稱其「每俯臨於蕭牆,奸回得而窺伺」之句為知幾先。見《唐書》貶之為非。今考穎士當祿山寵盛之時,嘗與柳並策其必反。既而言驗,乃詣河南採訪使郭納言獻策守御,納言不能用。祿山別將攻南陽,山南節度使源洧欲遁。穎士力持之,乃堅意拒賊。永王璘嘗召之,不赴。而與宰相崔圓書,請先防江淮之亂,既而劉展又果叛。其才略志節,皆過於人,不但如晁氏之所云。文章根柢,固不僅在學問之博奧也。穎士文章與李華齊名,而穎士尤為當代所重。李邕負一代宿望,而《進芝草表》假手穎士,則其推挹可知。《唐志》載穎士《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宋志》僅載《文集》十卷,而《游梁新集》已佚。此本前有曹溶名字二印,蓋其所藏。僅賦九篇、表五篇、牒一篇、序五篇、書五篇。史稱其《與崔圓書》,今集中不載。《書錄解題》所云柳並序,今亦佚之。又後人抄撮《文苑英華》、《唐文粹》諸書而成,非複十卷之舊矣。然殘膏剩馥,猶足沾溉,正不必以不完為歉也。
2
此本不知何人所編,蓋取《唐文粹》、《文苑英華》所載,裒集類次,而仍以及序冠之。有篇次而無卷目。今厘為四卷,著之於錄。華遭逢危亂,污辱賊庭,晚而自傷,每托之文章以見意。如《權皋銘》云:「瀆而不滓,瑜而不瑕。」《元德秀銘》云:「貞玉白華,不緇不磷。」《四皓銘》云:「道不可屈,南山採芝。
2
其本今皆不傳。此本乃明萬歷中況裔孫名端裒其詩文成三卷。末附況子非熊詩十餘首。《文苑英華》、《唐文粹》中尚有況詩四首、非熊詩一首,皆未收入。尚未為賅備也。非熊詩有父風。長慶中登第。大中間為盱眙簿,亦棄官隱茅山。
1
權德輿撰。德輿載之,天水人。初闢河南幕府,歷中書門下平章事。事跡具《唐書》本傳。德輿嘗自纂制集五十卷,楊憑序之。其孫憲又編其詩文為五十卷,楊嗣複序之。今制集已佚,文集亦久無傳本。此本乃明嘉靖二十年楊慎得之於滇南,僅存目錄及詩賦十卷。劉大謨序而刻之,又刪其無書之目錄。德輿文集遂不可考。惟《文苑英華》及《唐文粹》中時時散見耳。考王士禎居易錄》,載《權文公集》五十卷,注曰詩賦十卷、文四十卷、碑銘八卷、論二卷、記二卷、集序三卷、贈送序四卷、策問一卷、書二卷、疏表狀五卷、祭文三卷。稱無錫顧宸藏本,劉體仁之子凡寫之以貽士禎者。然則德輿全集,康熙中猶存。不識何以今所存者皆楊慎之殘本。第士禎所注卷目,以數計之,乃八十卷,與五十卷之說不合,又不識其何故也。
5
所據諸家之書,凡唐令狐澄本、南唐保大本、秘閣本、祥符杭本、嘉祐蜀本、謝克家本、李昞本,參以唐趙德《文錄》、宋白《文苑英華》、姚鉉唐文粹》。
1
張籍撰。文昌,和州人。貞元十五年進士。官至國子司業。事跡附載《唐書韓愈傳》中。籍以樂府鳴一時,其骨體實出王建上。後人概稱張、王,未為篤論。韓愈稱張籍學古淡,軒鶴避雞群。諒矣。其文惟《文苑英華》載《與韓愈》二書,餘不概見。相其筆力,亦在李翱、皇甫湜間。視李觀、歐陽詹之有意鏟雕,亦為勝之。《昌黎集》有《代籍上李淛東書》,稱以盲廢。然集中《祭退之詩》稱「公比欲為書,遺約有修章。令我署其末,以為後事程」。則愈沒之時,籍猶執筆作字,知其目疾已愈,世傳盲廢者非也。其集為張洎所編。洎序稱「自丙午至乙丑相次綴輯,得四百餘篇」。考丙午為南唐李昪升元元年,當晉開運三年;乙丑為宋乾德二年。蓋洎搜葺二十年始成完本,亦云勤矣。陳振孫《書錄解題》云:「張洎所編籍詩,名《木鐸集》,凡十二卷。近世湯中季庸以諸本校定為《張司業集》八卷,刻之平江。」此本為明萬歷中和州張尚儒與張孝祥于湖集》合刻者。尚儒稱購得河中劉侍御本,又參以朱蘭嵎太史金陵刊本,得詩四百四十九首,並錄《與韓昌黎書》二首,訂為八卷。則已非張洎、湯中之舊。然其數不甚相遠,似乎無所散佚也。

卷186 集部·總集類一

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文苑英華》一千卷御史劉錫嘏家藏本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