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53456"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建中靖國
Total 6

卷38 經部·樂類

1
陳暘撰。晉之,閩清人。紹聖中登制科,官禮部侍郎。事跡具《宋史》本傳。此書乃建中靖國間暘為秘書省正字時所進。自第一卷至九十五卷,引三《禮》、《詩》、《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之言,各為之訓義。其第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則專論律呂本義、樂器、樂章及五禮之用樂者,為《樂圖論》。引據浩博,辨論亦極精審。視其兄祥道《禮書》,殆相伯仲。第《禮書》所載,只詳於三代器數,是書則又推及律呂本原及後世雅俗諸部。故陳振孫書錄解題》謂《樂書》博則博矣,未能免於蕪穢也。然暘書包括歷代,總述前聞,既欲備悉源流,自不得不兼陳正變。使振孫操筆而修史,將舉古來秕政亂法一切刪之不載乎?此南宋人迂謬之見,不足據也。其中惟辨「二變」、「四清」二條,實為紕繆。自古論「四清」者,以民臣相避以為尊卑立說,本屬附會。暘則曰:「黃鐘至夾鐘四清聲,以附正聲之次。」其意蓋謂夷則至應鐘四宮而設。既謂黃鐘至夾鐘為清,又謂為夷則至應鐘而設,是兩「四清」也。不知每一均必具五聲,夷則一均以夷、南、無、應為次,而闕角聲,必須黃鐘清為角。南呂一均以南、無、應為次,而闕羽、角二聲,必須黃清為羽、大清為角。以調而論,則謂夷、南、無、應四律,以聲而言,則為黃、大、太、夾四清,非有二也。其不用正聲而用清聲者,樂之高下以漸,無驟高驟下之理。以夷則一均言之,如用夷、南、無、應四正律,則其聲以次而高。而忽用黃鐘正律,雖同在一均,而高下不協,故必以黃清協之也。暘引李照十二鐘之說,殊為舛誤。

卷92 子部·儒家類二

2
進士第。建中靖國初,官京師。召對忤旨,出監西京竹木場。複坐事廢為民。

卷140 子部·小說家類一

1
陳師道撰。師道無己,後山其別號也。彭城人。以薦為棣州教授。徽宗時官至秘書省正字。事跡具《宋史文苑傳》。陸游老學庵筆記》頗疑此書之偽,又以為或其少時作。然師道《後山集》前有其門人魏衍附記,稱《談叢》、《詩話》別自為卷,則是書實出師道手。又第四卷中記蘇軾卒時太學諸生為飯僧,考軾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師道亦以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從祀南郊,感寒疾卒。則末年所作,非少年所作審矣。洪邁容齋隨筆》議其載呂許公惡韓範富一條,丁文簡陷蘇子美以撼杜祁公一條,丁晉公賂中使沮張乖厓一條,張乖厓買田宅自污一條,皆爽其實。今考之良信。然邁稱其筆力高簡,必傳於後世,不云他人所贗托。邁去師道不遠,且其考証不草草,知陸游之言未免失之臆斷也。

卷154 集部·別集類七

5
則亦有所竄定,非衍之舊。又衍記稱師道卒於建中靖國元年,年四十九。此集托始於元豐六年,則師道年已三十一。不應三十歲前都無一詩。觀《城南寓居》二首,列於元豐七年,而注曰:「或云熙寧間作。」則淵亦自疑之。《題趙士日東高軒過圖》一首,淵引王立之《詩話》,稱作此詩後數月間遂卒。故其後更列送歐陽棐、晁端仁、王鞏三詩。今考王立之《詩話》,實作「數日無己卒,士日東贈以百縑。」校其所錄情事,作「數日」為是。則小誤亦所不免。然援証古今,具有條理,其所得者實多。莊綽《雞肋編》嘗摭師道詩採用俚語者十八條,大致皆淵注所已及。可知其用意之密矣。固與所注《山谷集》均可並傳不朽也。

卷167 集部·別集類二十

1
岑安卿撰。安卿靜能,餘姚人。所居近栲栳峰,故以自號。志行高潔,窮厄以終。其詩有云:「老成愧苟得,童稚羞無官。」又云:「人觀所為主,結交慎攀援。」足見其堅苦自立之意。集中次韓明善《題推篷圖詩》,稱「坡翁仙去二百春」。以蘇軾卒於建中靖國元年計之,蓋當元之中葉。故上得見厲元吉,下得見危素也。是集為安卿邑人宋禧編輯。禧初名元禧,洪武間召修《元史》,曾為安卿題像,述其生平。今亦附載於集中。其詩戛戛孤往,如其為人。惟七言古詩時雜李賀、溫庭筠之體。蓋有元一代風氣如斯。然氣骨本清,究亦不同纖媚穠冶之格。顧嗣立元詩選》曰:「安卿嘗作《三哀詩》,吊宋遺民之在裏中者。

卷195 集部·詩文評類一

1
舊本題陳師道撰。師道有《後山叢談》,已著錄。是書《文獻通考》作二卷。此本一卷,疑後人合並也。陸游老學菴筆記》深疑《後山叢談》及此書,且謂《叢談》或其少作,此書則必非師道所撰。今考其中於蘇軾、黃庭堅、秦觀俱有不滿之詞,殊不類師道語。且謂蘇軾詞如教坊雷大使舞,極天下之工,而終非本色。案蔡絛鐵圍山叢談》,稱雷萬慶宣和中以善舞隸教坊。軾卒於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師道亦卒於是年十一月,安能預知宣和中有雷大使借為譬況。其出於依托,不問可知矣。至謂陶潛之詩切於事情而不文,謂韓愈《元和聖德》詩於集中為最下。而裴說《寄邊衣》一首,詩格柔靡,殆類小詞,乃亟稱之,尤為未允。其以王建《望夫石詩》為顧況作,亦間有舛誤。疑南渡後舊稿散佚,好事者以意補之耶?然其謂詩文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又謂善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谷,風摶物激,然後盡天下之變。持論間有可取。其解杜甫《同谷歌》之「黃獨」,百舌詩之「讒人」,解韋應物詩之「新橘」三百,駁蘇軾《戲馬台詩》之「玉鉤、白鶴」,亦間有考証。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