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99790"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學士
Total 5

卷79 史部·職官類

1
李肇撰。案,所作《國史補》,結銜題「尚書左司郎中」。此書結銜則題「翰林學士左補闕」。王定保摭言又稱為「元和中中書舍人」。《新唐書藝文志》亦云「翰林學士,坐薦柏耆,自中書舍人左遷將作少監。」以唐官制考之,蓋自左司改補闕,入翰林,後為中書舍人,坐事左遷。《國史補》及此書各題其作書時官也。唐時翰林院在銀台門內,麟德殿西,重廊之後,為待詔之所。《新唐書百官志》謂「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卜醫伎術之流,皆直於別院,以備燕見者」是也。韋執誼《翰林院故事》亦謂「其地乃天下以藝能伎術見召者之所處」。蓋其始本以延引雜流,原非為文學侍從而設。至明皇置翰林待詔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誥,其職始重。後又改為學士,別置學士院,謂之東翰林院。於是舊翰林院雖尚有以伎能入直,如德宗時術士桑道茂之類,而翰林之名,實盡歸於學士院。歷代相沿,遂為儒臣定職。此書成於元和十四年,唐宋《藝文志》皆著於錄。其記載賅備,本末燦然,於一代詞臣職掌,最為詳晰。宋洪遵輯《翰苑群書》,已經收入。今以言翰林典故者莫古於是書,故仍錄專本,以存其朔焉。

卷82 史部·政書類二

2
杜佑通典》及新舊《唐書禮志》稱:「唐初禮司無定制,遇有大事,輒制一儀,臨時專定。開元中,事舍人王巖上疏,請刪削《禮記》舊文,益以今事。集賢學士張說奏:『《禮記》不刊之書,難以改易,請取貞觀、顯慶禮書折衷異同,以為唐禮。』乃詔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歷年未就。至蕭嵩學士,複奏起居舍人王仲邱等撰次成書,由是唐之五禮始備。」即此本也。其書卷一至卷三為《序例》,卷四至七十八為《吉禮》,卷七十九至八十為《賓禮》,卷八十一至九十為《軍禮》,卷九十一至一百三十為《嘉禮》,卷一百三十一至一百五十為《凶禮》。凶禮古居第二,而退居第五者,用貞觀、顯慶舊制也。貞元中,詔以其書設科取士,習者先授太常官,以備講討,則唐時已列之學官矣。

卷83 史部·政書類存目一

1
國朝王士禎撰。始於國初,下迄康熙三十四年,大臣之賜謚者咸錄焉。凡親王十八人,郡王十五人,貝勒十二人,貝子十二人,鎮國公十一人,輔國公十六人,鎮國將軍五人,輔國將軍七人,妃三人,公主二人,額駙二人,藩王七人,民公九人,侯伯十四人,大學士二十七人,學士四人,詹事一人,尚書二十七人,侍郎九人,都御史三人,八旗大臣一百六人,總督十七人,巡撫十七人,殉難監司三人,提督十一人,總兵官八人,前代君臣二十六人,外藩一人。

卷103 子部·醫家類一

1
許叔微撰。叔微知可,或曰揚州人,或曰毗陵人,惟曾敏行獨醒雜志》作真州人。二人同時,當不誤也。紹興二年進士。醫家謂之許學士。宋代詞臣率以學士為通稱,不知所歷何官也。是書載經驗諸方,兼記醫案,故以本事為名。

卷168 集部·別集類二十一

1
陳基撰。敬初,臨海人。受業黃溍之門。所作詩文皆操縱馳騁,而自有雍容揖讓之度,能不失其師傳。至正中,以薦授經筵檢討。嘗為人草諫章,幾獲罪,引避歸。張士誠據吳,引為學士,書檄多出其手。明興,太祖召修《元史》,賜金而還。《明史文苑傳》附見《趙塤傳》中。基寓舍有夷白齋,故以名其稿。凡《內集》詩十一卷、文二十四卷,《外集》詩文合一卷,大抵皆元世所作也。朱存理《樓居雜著》有《跋夷白齋稿》一篇,稱「得鈔本於王東郭家,臨寫一部,計二百九十六番,裝為五冊」,而不言其卷數。又有《跋夷白齋拾遺》一篇,稱「尚寶李公前修郡乘時,先得海虞人家本一冊,複有遺文三十五篇,予悉錄之。今得王氏本相校異同,於海虞本錄出為《拾遺》一卷。吳中尤氏有遺墨數紙,內有《陳基傳》、謝徽詩,並存《拾遺》後」云云。據其所言,頗與今本相近。然存理但云《拾遺》為遺文,而此本《外集》有詩,或後人又有所更定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