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5216"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文獻通考
條件: 提到「樞密使
Total 16

卷二十六·國用考四

50
初,天下沒入戶絕田,官自鬻之。至嘉祐二年,樞密使韓琦請留勿鬻,募人耕,收其租,別為倉貯之,以給州縣郭內之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謂之廣惠倉,領以提點刑獄,歲終具出納之數,以上三司。戶不滿萬,留田租千石,萬戶倍之,戶二萬留三千石,三萬留四千石,五萬留六千石,七萬留八千石,十萬以上留萬石。田有餘,則鬻如舊。四年,詔改隸司農寺,州選官二人,主出納。歲十月,則遣官驗視應受米者,書其名於籍。自十一月始,三日一給米,人一升,幼者半之,次年二月止。有餘乃及諸縣,量其大小而均給之。其大略如此。

卷四十九·職官考三

22
二年,詔復如舊制參政押敕齊銜、行並馬,自寇准始,至今不易。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者,謂之使相。不預政事,不書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銜而己乾德二年,範質等三相皆罷,以趙普同平章事,李崇矩樞密使。命下,無宰相書敕,使問翰林陶穀。穀謂:「自昔輔相未嘗虛位,唯唐太和中甘露事數日無宰相,時左僕射令狐楚等奉行制書。今尚書亦南省官,似可書敕。」竇儀曰:「穀所陳,非承平令典。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可書敕。」上從之。神宗新官制,於三省置侍中、中書尚書二令,而不除人;而以尚書令之貳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行中書令之職;復別置中書門下侍郎、尚書左右丞,以代參知政事。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獨中書取旨,而門下、尚書之官為首相者,不復與朝廷議論時王、蔡確俱為宰相,確奏:「三省長官位高,恐不須設。」遂以兩僕射行三省事,而確為次相專政,不復預。元祐初,司馬光乃請令三省合班奏事,分省治事。自紹興以後皆因之。時議者謂:「門下相凡事既同進呈,則不應自己行之命,是省審之職可廢也。」政和中,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仍兼兩省侍郎。靖康中,復為左、右僕射焉。建炎三年,呂頤浩請參酌三省之制,舊尚書左僕射,今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舊尚書右僕射,今欲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門下、中書二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廢尚書左、右丞。從之。至乾道八年,詔尚書左、右僕射可依漢制,改作左、右丞相。詳定敕令所言:「近承詔旨,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令刪去侍中、中書尚書令,以左、右丞相充。緣舊左、右僕射非三省長官,故為從一品。今左、右丞相係充侍中、中書尚書令之位,即合為正一品。」從之。丞相官以太中大夫以上充。參政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二員或一員。

卷五十四·職官考八

54
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也。後唐天成元年,明宗即位之初,四方書奏命樞密使安重誨進讀,懵於文義。孔循獻議,始置端明殿學士,命馮道、趙鳳俱以翰林學士充,班在翰林學士上。後有轉改,止於翰林學士內選任。初如三館例,職在官下。趙鳳轉侍郎,諷任圜特移職在官上,後遂為故事。晉天福五年廢,開運元年復。

卷五十八·職官考十二

8
至明宗時,安重誨樞密使。明宗既不知書,而重誨又武人,故孔循始議置端明殿學士二人,專備顧問,以馮道、趙鳳為之,班翰林學士上,蓋樞密院職事官也。
15
宋朝國初因之詳見《樞密院門》。建隆二年,以樞密副使、兵部侍郎趙普為檢校太保充樞密使,不帶正官自普始也。又以宣徽北院使李處榮為南院使兼樞密副使自五代以來,凡樞密院官皆文武參用,大中祥符七年,以王嗣宗、曹利用並為檢校太保、充樞密副使,亦不帶正官。開寶九年,以曹彬樞密使,領忠武軍節度使,帶節度自此始也至道三年,以鎮國軍節度曹彬兼侍中充樞密使,彬自節鎮入罷旄鉞。太平興國六年,以樞密副使石熙載為戶部尚書、充樞密使,以文資正官充使,自此始也。大中祥符五年,以知樞密院王欽若、陳堯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樞密使,儒臣為樞使、兼使相,自此始也。皇祐五年制,以樞密使高若訥尚書左丞、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同群牧制置使。故事,罷樞密使當學士降麻,及若訥罷,但令舍人草詞,遂以為例。元豐官制行,罷使、副。紹興七年,詔:「樞密,本兵之地,事權宜重。可依故事置樞密使、副使。」閏月,詔宰臣兼使;同月,詔樞使立班序立依宰相例。乾道五年,以虞允文為樞密使,立班、恩數並依宰臣。

卷五十九·職官考十三

115
建炎初,劉光世上言,於是並罷,惟中都主兵,朝廷差充統制者仍舊。紹興初,諸大將改為行營五護軍。四年,吳升宣撫副使,其弟為右護軍都統制。十一年,朝世忠、張俊、岳飛除樞密使、副使,罷宣撫司,其統領將副並改充御前,隸樞密院,各帶「御前」字入銜。其兵馬就令所部統制官節制,而都統皆以屯駐名冠軍額之上,獨川陜如故。恩數略視三衙,權任在帥臣之右,官卑者稱副都統制。設屬有計議、機宜、辦公事、準遣。十九年,漢、沔兩大將改為御前諸軍,稱利州西路駐御前諸軍都統制,政稱利州東路駐御前諸軍都統制。朝浩時已死,故金州無都統制,但以知州兼節制。嘉定初,蜀叛既平,安丙又奏分興州十軍為沔、利三軍,沔州除都統制,利州除副都統制,天下有十都統矣。初,兀術犯泗州,詔樞密使張俊於鎮江府置司,措置江、淮守備。俊發張憲事,併岳飛死。

卷一百三·宗廟考十三

138
魏文皇帝於河南府,以太尉、壽鄉肅侯賈詡,司徒、蘭陵成侯王景興,大司馬、邵陵元侯曹真,衛尉、穎鄉肅侯辛毗配。後周太祖文皇帝於耀州,以大塚宰、上柱國、齊煬王憲,行臺尚書、邳國公蘇綽,太傅、燕國文公于謹,大將軍、范陽公盧辯配。隋高祖文皇帝於鳳翔府,以右光祿大夫、奇章憲公牛里仁,左僕射、上柱國高,右武大將軍、宋公賀若弼配。唐高祖神堯皇帝於耀州,以贈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孝恭,贈右僕射、鄖國節公殷開山,民部尚書邢國襄公劉政會,贈司空淮安靖王神通配;太宗文皇帝於永興軍,以太尉、趙公長孫無忌,贈太尉、梁國文昭公房喬,贈司空、萊國公杜如晦,贈司空、鄭國文貞公魏元成,贈司徒、衛國景武公李靖配;明皇帝於華州,以贈太師、燕國文正公張說,贈太子少保、代公郭元振配;肅宗宣孝皇帝於永興軍,以贈太師、韓文正公苗晉卿,贈太尉、冀公裴冕配;憲宗章武皇帝於華州,以中書令、晉公裴度,贈太傅、岐國安簡公杜佑,贈太尉、涼國武公李配;宣宗獻文皇帝於耀州,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夏侯孜,中書令、贈太尉白敏中,中書侍郎、平章事焉植配。後唐莊宗皇帝以侍中兼樞密使郭崇韜,中書令、太師、隴西郡王李嗣昭,開府儀同三司、贈尚書令符存審配;明宗皇帝以中書令、贈太師、晉國忠武公霍彥威,工部尚書、平章事、贈太傅任圜配。晉高祖皇帝以中書令、魏公桑維翰,中書令趙瑩配。漢高祖皇帝無配。自後唐莊宗至漢高祖皇帝並於河南府周嵩陵,太祖皇帝慶陵,世宗皇帝於鄭州。

卷一百三十一·樂考四

47
周世宗顯德六年,樞密使王朴上疏,曰:「臣聞樂作於人心,成聲於物,聲氣既和,反感於人心者也。所假之物,大小有數。九者,成數也,是以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鍾之聲,為樂之端也。半之,清聲也。倍之,緩聲也。三分其一以損益之,相生之聲也。十二變而復黃鍾,聲之總數也。乃命之曰十二律。旋迭為均,均有七調,合八十四調,播之於八音,著之於歌頌。將以奉天地,事祖宗,和君臣,接賓旅,恢政教,厚風俗,以其功德之形容告於神明,俾百代之後知邦國之所由行者也。宗周而上,率由斯道,自秦而下,旋宮聲廢。洎東漢雖有太子丞鮑鄴興之,亦人亡而音息,無嗣續之者。漢至隋垂十代,凡數百年,所存者黃鍾之宮一調而已。十二律中,唯用七聲,其餘五調謂之啞鍾,蓋不用故也。唐太宗有知人之明,善復古道,乃用祖孝孫、張文收考正雅樂,而旋宮八十四調復見於時,在懸之器,方無啞者。所以知太宗之道與三五同功焉。安史之亂,京都為墟,器之與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漸多紕繆。逮乎黃巢之餘,工器俱盡,購募不獲,文記亦亡,集官酌詳,終不知其制度。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按《周官》、《考工記》之文,鑄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懸者是也。雖有樂器之狀,殊無相應之和。逮乎偽梁、後唐,歷晉與漢,皆享國不遠,未暇及於禮樂。至于十二鐘,不問聲律宮商,但循環而擊之,編鐘、編磬徒懸而巳。絲、竹、匏土僅七聲,作黃鍾之宮一調,亦不和備,其餘八十四調於是乎泯滅。樂之缺壞,無甚於今。陛下天縱文武,奄宅中區,思復三代之風,臨視樂懸,親自考聽,知其亡失,深動上心,乃命中書舍人竇儼參詳太常樂事,不踰月調品八音,粗加和會。以臣曾學律歷,宣示古今樂錄,令臣討論。臣雖不敏,敢不奉詔。遂依周法,以黍校定尺度,長九寸,虛徑三分,為黃鍾之管,與見在黃鍾之聲相應。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以為眾管至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三弦,宣聲長九尺,張弦各如黃鍾之聲。以第八絃六尺,設柱如林鍾;第三弦八尺,設柱為太蔟;第十絃五尺三寸四分,設柱為南呂;第五絃七尺一寸三分,設柱為姑洗;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設柱為應鍾;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設柱為蕤賓;第二絃八尺四寸四分,設柱為大呂;第九絃五尺六寸三分,設柱為夷則;第四絃七尺五寸一分,設柱為夾鍾;第十一絃五尺一分,設柱為無射;第六弦六尺六寸八分,設柱為中呂;第十三弦四尺五寸,設柱為黃鍾之清聲。十二聲中,旋用七聲為均,為均之主者,惟宮也,徵、商、羽、角、變宮、變徵次焉。

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

30
仁宗時,元昊反,西邊用師,多募禁軍。吏以所募多寡為賞罰格,諸軍子弟悉聽隸籍,禁軍額員多選本城補填,故慶曆中內外禁、廂軍總一百二十五萬,視祖宗時為最多。及西師罷,天下患兵冗,帑庾不能給,樞密使龐籍奏:「世養兵務多而不精,請與中書議揀汰之法。」從之,省兵數萬人。

卷一百五十九·兵考十一

99
先是,上問見管馬數,樞密使范延光奏:「天下常支草粟者近五萬匹。見今西北諸蕃賣馬者往來如市,其郵傳之費,中估之直,日四十五貫。以臣計之國力十耗其七,馬無所使,財賦漸銷,朝廷甚非所利。」上善之,故有是敕。
101
按:清泰之距長興才數年耳。長興時,樞密使範延光奏陳方患官馬太多,芻秣耗用,曾幾何年,而括馬之令復如此。豈長興之馬,已俱不復存邪?

卷一百六十·兵考十二

78
容齋洪氏《隨筆》曰:「國家買馬南邊於邕管,西邊於岷、黎,皆置使提督,歲所綱發者監踰萬匹,使臣將校得遷秩轉資,沿道數十州,驛程、券食、廄圉、薪芻之費,其數不貲。而江淮之閒,本非騎兵所能展奮,又三衙遇暑月,放牧於蘇、秀,以水草亦為逐處之患,因讀《五代舊史》云:唐明宗問樞密使范延光內外馬數,對曰:「三萬五千匹。」帝嘆曰:「太祖在太原,騎軍不過七千;先皇自始至終,馬纔及萬。今有鐵馬如是,而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養士練將之不至也。」延光奏曰:「國家養馬太多,計一騎士之費,可贍步軍五人。三萬五千騎,抵十五萬步軍。既無所施,虛耗國力。」帝曰:「誠如卿言,肥騎士而瘠吾民,民何負哉!」明宗出於蕃戎,猶能以愛民為念。李克用父子以馬上立國制勝,然所蓄只如此,今蓋數倍之矣。尺寸之功不建,可不惜哉!且明宗都洛陽,正臨中州,尚以為騎士無所施,然則今雖純用步卒,亦未為失計也。」

卷一百六十六·刑考五

86
容齋洪氏《隨筆》曰:「五代之際,時君以殺為嬉,視人命如草芥,唐明宗頗有仁心,獨能斟酌悛救。天成三年,京師巡檢軍使渾公兒口奏,有百姓二人,以竹竿習戰鬥之事。帝即傳宣令付石敬塘處置,敬塘殺之。次日,樞密使安重誨敷奏,方知悉是幼童為戲。下詔自咎,以為失刑,減常膳十日,以謝幽冤;罰敬塘一月俸;渾公兒削官,杖脊、配流登州;小兒骨肉,賜絹五十匹,粟麥各百石,便令如法埋葬。仍戒諸道州府,凡有極刑,並須子細裁遣。此事見《舊五代史》,《新書》去之。」

卷一百六十七·刑考六

33
樞密使文彥博言:「臣聞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唐末、五代,刑用重典,以救時弊,故法律之外,徒、流或加至於死。國家承平百年,當用中典,然猶因循,有重於舊律者,若偽造文書,律止流二千里,今斷從絞。近臣僚奏請,凡偽造印記,再犯不至死者,亦從絞坐。若責其不悛,則持杖強盜再犯贓不滿者不死,則用刑甚異於律文矣。請檢詳見用刑名有重於舊律者,以敕律參考,裁定其當。」詔送編敕所。

卷二百八十九·象緯考十二

64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三月已巳,熒惑犯歲星。占云:「有赦。」九年七月,月犯五諸侯第三星。占曰:「諸侯有誅責。」九月丁未,月犯南斗魁。甲子,又犯昴。占曰:「胡不安。」十一月戊戌,太白入氐。占曰:「有兵。」次年,河北用兵。端拱元年十二月,熒惑犯亢第二星。占云:「大臣憂。」又曰:「鄭旱。」明年,京輔少雨。晁化元年七月,月犯畢。占云:「陰國憂。」又主霖雨。二年正月丙戌,熒惑犯房第一星。占曰:「大臣憂。」其年,宰相呂蒙正,樞密使王顯,參政王沔、陳恕罷。三年四月,熒惑入羽林。占云:「主有兵。」明年,李繼隆擒趙保忠,王繼恩平李順。十月,太白犯南斗魁。占云:「將相憂。」明年,右驍衛大將軍張遜卒。其年冬,宰相李沆、參政賈黃中、同知樞密院溫仲舒罷。五年十月,熒惑入氐,犯西南星。占云:「后妃大臣憂。」明年,孝章皇后崩。十一月乙卯,月犯畢大星。占云:「五日內有雨雪之應。」至道三年九月癸未,月入軒轅。占曰:「宮中有憂。」明年,秦國成聖繼明夫人薨。
72
占曰:「侯王憂。」踰年,舒王薨。六年四月甲辰,昏度月犯南斗。占曰:「大臣憂。」明年,樞密使王欽若、陳堯叟、副使馬知節罷。八年二月,熒惑犯五諸侯。占曰:「侯王憂。」其年,榮王元儼降封端王。閏六月,月犯鍵閉。占曰: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