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2307"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通志
條件: 提到「諸葛亮
Total 4

卷六十八

20
《燕丹子》一卷丹燕王喜太子青史子》一卷。 《宋玉子》一卷。楚大夫宋玉撰。《語林》十卷。東晉處士裴啓撰。《𤨏語》一卷。梁金紫光祿大夫顧協撰。《郭子》三卷。東晉中郎郭澄之撰,賈泉注。《笑林》三卷。後漢給事中邯鄲淳撰。又三卷。路氏撰。《笑苑》四卷。 《解頤》二卷楊松玢撰。《世說》八卷宋臨川王劉義慶撰。《世說抄》一卷。 《續世說》十卷劉孝標撰。《俗說》一卷。 《小說》十卷。梁武帝勅安右長史殷芸撰。又十卷。劉義慶撰。《邇說》一卷。梁南臺治書伏暅撰。《辯林》二十卷。蕭賁撰。《辯林》二卷。席希秀撰。《瓊林》七卷。周虎門學士陰顥撰。《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座右法》一卷。 《類林》三卷。裴子野撰。《啟顏錄》十卷。侯白撰。《說林》五卷。孔衍撰。《說林》二十卷。張太素撰。《中樞龜鑑》一卷。唐蘇瓌撰。廬陵官下記》二卷。段成式撰。《劇談錄》三卷。康軿撰。雲溪友議》三卷。范攄撰。嵐齋集》二十五卷。李躍撰。《常侍言旨》一卷,《幽閑鼓吹》一卷。張固撰。盧氏雜說》一卷。盧言撰。《桂苑叢譚》一卷。 《會昌解頤》一卷 《松窻録》一卷 《瀟湘録》十卷唐栁祥撰醉郷日月》三卷。皇甫松撰。笑林》三卷。何自然撰。《牛羊日歴》一卷。唐劉軻撰。《猗犴子》一卷。元結撰。刋誤一卷。唐李滂撰。《資暇》三卷。李匡文撰。《炙轂子雜錄注解》五卷。唐王睿撰。杜陽雜編》三卷。蘇鶚撰。《家學要録》二卷。唐栁珵撰。俳諧集》十五卷。劉訥言撰。說纂》四卷。李繁撰。《劉公嘉話錄》一卷。韋絢撰。戎幕閒談》一卷韋絢紀李徳裕鎮蜀時話通微子十物志一卷。 《因話録》六卷。唐趙璘撰。《乾𦠆子》一卷。溫庭筠撰。酉陽雜俎》三十卷。段成式撰。演義》十卷。蘇鶚撰。《雜說》六卷。李後主撰。《談藪》八卷。隋楊松玠撰。摭言》十五卷。王定保撰。《玉溪編事》三卷。偽蜀全利用撰。鄭氏談綺》一卷。 《野人閑話》五卷宋朝景煥撰。開顏集》三卷。周文玘撰。《釋常談》一卷 《原化紀》一卷。皇甫氏撰。《小說》二卷。劉孝孫撰。《世說簡要》十卷。 《賔朋宴語》三卷。邱時撰。《山東野錄》一卷。賈同撰。《續玉堂閑話》一卷。王仁裕撰。秘閣閑談》四卷。吳淑撰。友會談叢》三卷。上官融撰。丁晉公《談諧》一卷。 宋景文公《筆録》一卷 《取笑筌蹄》三卷 《善謔集》一卷。竇萃撰。《林下笑談》二十卷 《燈下閑談》二卷 《清夜録》一卷,《筆奩録》七卷 《三餘録》三卷。渉弼撰。《昭義記室別録》一卷,《同歸小說》三卷。張齊賢撰。《續同歸小說》三卷。安儀鳯撰。《雜纂》一卷。李商隠撰。《脞說前後集》二十卷。張君房撰。沈存中《筆談》二十卷,《唐語林》八卷。 歐陽文《忠公歸田録》五卷 《摭遺集》二十卷 《東軒筆録》十卷。魏泰撰。《文房監古》三卷。李孝美撰。《青𤨏高議》十八卷。劉斧撰。翰府名談》二十五卷。劉斧撰。《炎州拾翠》十卷。蘇軾撰。冷齋夜話》十卷。僧惠洪撰。麈史》三卷。王得臣撰。《羣王雜俎》一卷。 《笑談可用集》三卷。郭思撰。《緗素雜記》十卷。黃朝英撰。《事物紀源類集》十卷。高承撰。凡小說一種,一百一部,五百七十七卷。兵家兵 《軍律》 營陣》 兵陰陽 邊策《司馬兵法》三卷。齊將司馬穰苴撰。《孫子兵法》三卷。吳將孫武撰。魏武帝注。《孫子兵法》一卷。魏武王凌集解。又一卷。蕭吉注。又二卷。孟氏解詁。又二卷。吳沈友撰。又一卷。李筌撰。又一卷。杜牧撰。又一卷。唐陳皥注。又一卷。唐賈林注。又三卷。何延錫注。又一卷。張預注。又三卷。王哲注。又一卷。宋朝梅堯臣注。孫《武兵經》三卷。張子尚注。鈔《孫子兵法》一卷。魏太尉賈詡鈔。《續孫子兵法》二卷。魏武帝撰。《孫子遺說》一卷。鄭友賢撰。《吳起兵法》一卷。魏將吳起撰,賈詡注。又一卷。孫鎬注。《尉繚子》五卷。梁惠王時人《隋志》一卷。《太公六韜》五卷。世言太公撰,葢後人作。伍子胥兵法》一卷。 《黃石公三畧》三卷下邳神人撰,成氏注。《三畧》三卷。呂惠卿注《黃帝兵法》一卷宋武帝所傳神人書《太公陰謀》一卷 又三卷魏武帝注《太公陰謀三十六用》一卷 《太公兵法》二卷 又六卷 《太公金匱》二卷 《太公枕中記》一卷 《周書陰符》九卷 《大將軍兵法》一卷。 《兵書接要》十卷。魏武帝撰。《兵法接要》三卷。 《兵書要略》九卷。魏武帝撰。魏武帝兵法》一卷。 《黃石公素書》一卷。呂惠卿注。《素書》二卷呂惠卿注《黃石公兵書》三卷。 黃石公《秘經》二卷 《黃石公內記敵法》一卷 《黃石公記》三卷 《黃石公畧注》三卷 《黃帝用兵法訣》一卷 梁武帝《兵法》一卷 《梁武帝兵書鈔》一卷。 《梁武帝兵法要鈔》一卷,《玉韜》十卷。梁元帝撰。《金韜》十卷。劉祐撰。《金策》十九卷。 《兵書要畧》五卷。後周宇文憲撰。《兵書要術》四卷。任景志撰。《兵記》八卷。司馬彪撰。《兵書要序》十卷。趙氏撰。《軍勝見》十卷。許昉撰。《戎決》十三卷。許昉撰。《陰策》二十二卷。劉祐撰。《陰䇿林》一卷。 《戰畧》二十六卷。金城公趙煚撰。《金海》三十卷。蕭吉撰。成氏三畧訓》三卷。 《張良經》一卷 《張氏七篇》七卷 孔衍《兵林》六卷 王畧《武林》一卷 《王佐秘書》五卷樂產撰。隋高祖兵書》三十卷。 《唐李衛公問對》三卷 《兵春秋》一卷 《武孝經》一卷。郭良輔撰。臨戎孝經》一卷。員半千撰。《兵書論語》三卷 《承神兵書》八卷 《秦戰鬬》一卷 《戰鬭亭亭》一卷 《玉帳經》一卷,《玉帳新書》十卷 《軍謀前鑒》十卷。李嶠撰。《兵家正史》九卷。吳兢撰。止戈記七卷。劉秩撰。《至徳新議》十二卷。 《統軍靈轄秘䇿》一卷亦曰武記李光弼撰。王公亮兵書》十八卷。 《新集兵書要訣》三卷杜希全撰。張道古兵論》一卷 《韜珠秘訣》十卷盧元撰。諸葛武侯十六䇿》一卷。 《契神經》一卷周顯徳中劉可久撰。《神武要畧》十卷 李靖《兵家心術》一卷 諸葛亮將苑》一卷 《元戎機》二卷。嚴洞撰。《平朝陰府二十四機》一卷。諸葛武侯撰。《六軍鏡心訣》一卷。諸葛武侯撰。《明將秘要》三卷。李靖撰。《韜鈐要訣》一卷 《三朝經武聖畧》十五卷 《神武秘畧》二十卷 《軍志總要》十卷 《百將傳》十卷。張預編。《樵子》五卷,《韋子》二卷。 《正元新書》一卷 《備急玉櫃訣》一卷楊渭撰。《黎敎授兵說》二卷 《閫外春秋》十卷李筌撰,起周至唐八代將帥《改正《六韜》四卷 《裴子兵馬》六卷 《軍額目》一卷右兵書。一百十二部,五百五十卷。軍誡》三卷。裴守一撰。《裴子新令》二卷。裴緒撰。長慶人事軍律》三卷。燕僧利正撰。人事軍律》三卷。符彥卿撰。《行師類要》七卷。唐王公亮撰。《行軍賞罰符契勅》一卷。 《刑兵律》一卷右《軍律》七部,二十卷
22
《孫子兵法雜占》四卷 《太公陰符鈴録》一卷 《太公伏符陰陽謀》一卷 《黃帝兵法孤虛雜記》一卷。 《太公三宮兵法》一卷 《太一兵法》一卷 《太一三宫兵法立成圖》一卷 《太公書禁忌立成集》二卷 《黃石公三竒法》一卷。 黃石公陰謀行軍秘法》一卷 《三宮用兵法》一卷 《元女戰經》一卷 《黃帝問元女兵法》四卷 《陰陽兵書》五卷。莫珍元撰。《黃帝軍出大師年命立成》一卷。 《黃帝姓符》一卷。許昉撰。《辟兵法》一卷。 《黃帝太一兵歴》一卷《黃帝蚩尤風后行軍秘術》二卷 《黃帝蚩尢兵法》一卷 《老子兵書》一卷 吳有道《占出軍决勝負事》一卷,《風氣占軍决勝戰》二卷。太史令全范撰。《對敵權變》一卷。吳氏撰。《對敵占風》一卷。 黃帝夏后氏占氣》六卷 《兵法風氣等占》三卷 《對敵權變逆順》一卷 《兵法權儀》一卷,《六甲孤虛雜决》一卷 《六甲孤虛兵法》一卷。 《孤虛法》十卷 《兵法遁甲孤虛斗中域法》九卷 《决勝孤虛集》一卷 《兵法日月風雲背向雜占》十二卷 《虛占》三卷,《兵書雜歴》八卷。 《太一兵書》十一卷 《用兵祕法雲氣占》一卷 《兵法三家軍占祕要》一卷。李行撰。《氣經上部占》一卷。 《天大芒霧氣占》一卷 鬼谷先生《占氣》一卷,《五行候氣占災》一卷 《乾坤氣法》一卷 《雜匈奴占》一卷。漢王朔撰。《對敵占》一卷。 《黃石公陰陽乗斗魁罡行軍秘法》一卷 葛洪《兵法孤虛月時祕要法》一卷 《真人水鑑》十卷。陶𢎞景撰。《握鏡方》三卷。 《握鏡圖》一卷 李靖六軍鏡》三卷 李淳風《懸鏡》十卷 《太白陰經》十卷。李筌撰。《青囊括》一卷。李筌撰。《兵殺歴》一卷。 《神機武略兵要望江南詞》一卷。易靜撰。天事序議》一卷。韓滉撰。《韜鈴秘録》五卷。莊廷範撰。《衛公手記》一卷 鑒川漁子吟風詩》一卷 《周易占兵》一卷 《戰勝歌》百首》一卷 《行軍月令》一卷 諸葛亮《兵機法》一卷 《軍軌兵鈐祕訣》三卷 《神兵苑》三卷,《六十甲子軍法》一卷 《兵機將略論》一卷 《彭門玉帳》一卷 《出軍秘訣》一卷 《會稽兵家術日月占》一卷,《兵書萬勝决》二卷 《至徳元寳玉函經》十卷唐董承祖撰。《統戎式鑒》一卷 《白起神妙行軍法》三卷李靖《六甲五神用兵法》一卷 《要訣兵法立成歌》一卷 《六甲攻城破敵法》一卷 《馬前秘訣兵書》一卷 《靈闗訣》二卷,《預知歌》一卷 《太一厭禳法》一卷 《太一行軍六甲禳厭詩》一卷 《通元玉鑑占》一卷 《陰符握機運要》五卷,《出軍秘占》五卷。張良撰。《大壬用兵太一心機要訣》一卷李靖撰。三式風角用法立成》十二卷。王欵撰。《靈闗集益智》三卷。李海撰。氣、神定行兵勝負立成一卷。 小遊《太一立成七十二局》一卷 《太一遊星圖》一卷 《元女孤虛法》一卷 《遁甲出軍歴》一卷。 《唐賢祕宻書》一卷 《天老神老經》一卷 《備急玉櫃訣》一卷

卷一百十八上

6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亮早孤,從父元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元將亮及亮弟均之官,㑹漢朝更選朱皓代元元,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元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躬耕壟畝,好為梁甫吟,身長八尺,每自方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唯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初,亮在荊州,與元直及汝南、孟公威、潁川石廣元逰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抱膝長嘯,謂三人曰:「卿諸人仕進,可至郡守刺史也」。三人問其所志,亮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逰,遨何必故鄉邪?及先主屯新野,訪世事於司馬徳操,徳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先主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龎士元也。時徐庶亦見先主,先主器之,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頽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徳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彊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歴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圗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髙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若然,則覇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宻闗侯張飛,䓁不悅,先主觧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闗張乃止。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刼亮圗自安之術,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即感悟,隂䂓出計,事在《劉表傳》中。會黃祖死,琦得出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操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操所追。庶母被執,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圗王覇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従此別」。遂詣曹操。先主至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吳」。時孫權擁軍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衆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畧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絶,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合従之名,而內懐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義猶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庶慕仰,若水之歸海,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闗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衆逺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䂓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敗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䓁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操。曹操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亮時住臨蒸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闗侯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衆沂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羣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弇䓁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従,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従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簒位,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以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莭。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効忠貞之莭,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勅後主曰:汝與丞相従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䘮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年春,亮率衆南征,所在克㨗,亮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陣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㸔營陣,若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縦使更戰,七縦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其秋,南中悉平,亮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䘮,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乃還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聴,以光先帝遺徳恢𢎞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諌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眀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䓁,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㧞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逺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逺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頽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皆悉貞良死,莭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奨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掃除奸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於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吿先帝之靈,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之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逺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陽,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唯留萬人守城司馬懿率二十萬衆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懿隨至,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勅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却洒,懿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調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彊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懿後知之,深以為恨。六年春,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衆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闗中響震,蜀人皆賀亮,亮愀然有戚容謝曰: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亮之罪也。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莭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㧞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衆,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亮於是考微勞甄烈,壮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後圗。既而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闗中虛弱,亮欲出兵攻魏,羣臣多以為疑。十一月,亮上言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虛,此進趍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髙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髙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觧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胷,今嵗不戰,明年不征,使孫䇿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觧二也。曹操智計,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㡬敗伯山,殆死潼闗,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定之,此臣之未觧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圗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毎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觧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閒朞年耳然䘮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夀、劉郃、鄧銅䓁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将無前賨叟青𦍑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鋭,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圗敵?此臣之未觧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䓁而不乘,虛圗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觧六也。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矣。然後吳更違盟,闗侯敗毀,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所能逆覩也。十二月,亮遂復出散闗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戒攻武都隂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衆欲撃戒,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復亮丞相。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魏將張郃率將追之,亮與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濵,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亦表固請戰,魏使衛尉辛毗持莭以制之,姜維謂亮曰:辛毗仗莭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衆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時有星赤而芒角,自天東北西南流,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楊儀䓁整軍而出,百姓奔告懿,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䘮。懿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懿,懿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及軍退,懿按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竒才也,亮遺命𦵏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歛,以時服不須器物䇿書哀悼,使使持莭左中郎將杜瓊贈丞相、武鄉侯印綬,諡曰忠武侯。初,亮自表後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圗,咸得其要,云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亮初亡,所在求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聴,於是百姓祭於巷陌,夷戎祀於郊野,至是,歩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䓁表請,乞於近墓立廟,斷其私祭,以崇正禮従之。是嵗秋,魏鎮西將軍鍾會伐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牧芻樵採。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初,亮未有子,於吳求兄瑾第二子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喬字伯松,本字仲慎,與兄恪俱有名於時,喬至蜀,亮以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年二十五,建興元年卒。子攀官至行䕶軍翊武將軍,亦早卒。諸葛恪見誅於吳,子孫皆盡,而亮自有胄裔,故攀還復為瑾後。瞻,字思逺,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嵗,而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十七尚公主,拜駙馬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彊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曜四年,為行都䕶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隂平入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衆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瞻敗時,尚歎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黄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乃馳赴魏軍而死。次子京及攀子顯。䓁咸熙元年,內徙河東,京入晉,位至江州刺史。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徙為主簿。亮卒後,稍遷至尚書僕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臺事,而義陽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吳,值孫權病篤,不自見,建權問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預也?恪對曰: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後為侍中,守尚書令,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将䕶,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詣洛陽,同為相國司馬昭參軍,其秋,並兼散騎常侍,使蜀慰勞云:先是亮所與友善者,徐庶庶,本名福單家子,少好任,侠擊劒,中平末,嘗為人報讐,白堊突面,被髪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撃鼓以令於市,𨞬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簒觧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㦸,更練布單衣,折莭學問,始詣精舎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庶乃卑躬早起,常獨埽除動靜先意,聴習經業,義理精熟,與石韜、廣元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因與亮交焉。及荊州內附,亮與先主相隨去,庶乃與韜俱來。北黃初中,韜仕歴郡守、典農校尉,庶至右中郎將。建興中,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豈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病卒,有碑彭城云:晉陳夀評。諸葛亮曰: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讐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誠者,雖重必釋,㳺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纎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故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畧,非其所長歟?闗侯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觧人也,好左氏傳,諷誦畧,皆上口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衆,而侯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侯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侯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先主奔袁紹,操禽侯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袁紹遣大將軍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使張遼與侯為先鋒撃之,侯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觧白馬圍曹操,即表封侯為漢夀亭侯。初,曹操壮侯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闗侯,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欲白操,恐侯見殺不白,非君臣之道。嘆曰:曹公,君父也,侯兄弟耳。遼遂白之。操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侯受公恩,必當立效報公而後去。及侯殺顔良,曹操知其必去,乃厚加賞賜。侯盡,封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請追之,操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之」。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操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侯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操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侯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操,操敗,還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勲,以侯為襄陽太守、盪㓂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侯董督荊州事。侯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乃以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侯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徳並驅争,先猶未及髯之絶。倫逸羣也,侯羙鬚髯,故亮謂之髯侯。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侯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隂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侯便伸臂,命醫劈之。時侯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侯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侯為前將軍,假莭鉞。是嵗,侯率衆攻曹仁於樊,曹操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濫,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闗侯,又斬將軍龎悳、梁郏陸渾,羣盜或遥受侯印,號為之支黨,侯威震華夏,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鋭,司馬懿、蔣濟以為闗侯得志,孫權必不樂,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觧,操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侯女,羽罵辱其使,不許㛰,權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侯輕己,自侯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侯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懐懼不安,於是權隂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操遣徐晃救曹,仁侯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侯士衆妻子,侯軍遂散,權遣將逆撃,侯禽之,權欲留闗侯以敵曹操,左右曰:狼子不可飬,後必為害」。乃斬侯,并其子平于臨。沮侯初出軍圍樊,夢豬嚙其足,語子平曰:「今年衰矣,恐不能還」。果敗。先主追諡曰壮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嵗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彛續封。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