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5216"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淳熙玉堂雜記
條件: 提到「樞密使
Total 3

卷中

2
乾道七年十二月辛酉,有旨:「僕射之名不正,欲採周漢舊制,改左右丞相。令有司討論。」必大時為禮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又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修撰,皆當與聞。會眾議不齊,而虞丞相亦謂同北虜官制。遷延至明年正月戊寅,僅條具歷代宰相官稱,申尚書省禁中即聞之。明日遣中使王(忘其名)來問緩故,必大以實奏。二月癸卯,得御筆云:「尚書左右僕射可依漢制,改作左右丞相。」學士院降詔,登時具草封入。乙巳,付外施行。庚戌,從駕過德壽宮,既歸得旨,赴東華門,祗侯宣引。日巳哺,聞有內宴,小黃門出云:「恐改日引。」然不敢退。酉後,忽宣入選德殿。起居畢,上微被酒,袖出親札,云:「比來一二大臣同心輔正,夙夜匪懈。漸革苟且之風,以副綜覈之意,深可嘉尚。今因除授,宜示褒典。虞允文可特進左丞相,梁克家可正奉大夫右丞相。」御前設小案,用牙尺壓蠲紙一幅,傍有漆匣小歙硯,置筆墨於玉格。必大鞫躬書除目進呈訖,奏曰:「拜相轉官,前例固不一。今並命而或三或四,更取聖裁。」上曰:「以其協心故褒進之,然特進一官即少保,所以允文三官。」又問:「兼樞密使否?」上曰:「今樞密亦非古,先改丞相稱呼,將來別理會且帶可也。」又奏所領書局,上曰:「卿自理會。」賜坐,奏問:「既改左右相,其序位如何?」上曰:「欲升在三少之上,三公之下。」逮闇請起,宣坐,賜茶。飲訖,再拜而退。御藥李彥直(同)自複道秉燭鎖院,蓋上意欲其密,故不用尋常宣官之禮。金蓮故事,今庶幾焉。凡鎖院、御藥、監門、中官各一員,御藥留宿其廳(鎖赦或先去,恐是大禮,別有職事)。昧爽再相見,以小字制書本授之,送至中門,先啟鑰入內,即復扃院。俟朝退,宣麻訖,學士乃得歸。時虞公獨相,梁為參政,聞班列中,但謂改易相名,及雙制出,愕然。或疑學士多轉右相,一官有所抑揚,不敢辨也。按祖宗時命相多以舊官,其後往往遷秩,近歲敕局修三省法,乃著令轉三官。茲豈當立法乎?
3
乾道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午後,快行家傳旨下學士院,取從官為四川宣撫使體例。蓋是時參知政事王公明(炎)在蜀三年,屢求歸,宰相薦吏部侍郎,王能甫(之奇)為代。故宋索例。必大令回奏云:「降麻官方屬本院,侍從當問三省。」既暮,忽宣鎖,至院已秉燭。中使出御封御筆,乃王炎樞密使,依舊四川宣撫使。其密如此。吏寫熟狀依例,不轉官但加食邑。必大方草制,未暇細思,既得筆依奏,方省其誤。自寫奏,云:「本朝改官制,後以太中大夫為宰執官,當時改樞密使為知院事。中興以來,既復置使,首用舊弼,故恩數多視宰臣,未有以中大夫充者。昨汪澈原是通議大夫,虞允文太中大夫,故不轉官。今王炎止是中大夫,竊慮合轉左太中大夫,仍加封邑,庶協近制。」御筆批依。時三鼓,批墨尚濕。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