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31591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晉書
條件: 提到「刺史
Total 16

志第四 地理上司州 兗州 豫州 冀州 幽州 平州 并州 雍州 涼州 秦州 梁州 益州 寧州

5
昔者元胎無象,太素流形,對越在天,以為元首,則《記》所謂冬居營窟,夏居橧巢,飲血茹毛,未有麻絲者也。及燧人鑽火,庖犧出震,風宗下武,炎胤昌基,畫野無聞,其歸一揆。黃帝則東海南江,登空躡岱,至於崑峰振轡,崆山訪道,存諸汗竹,不可厚誣。高陽任地依神,帝嚳順天行義。東踰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址,日月所經,舟車所至,莫匪王臣,不踰茲域。帝堯時,禹平水土,以為九州。虞舜登庸,厥功彌劭,表提類而分區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創並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則《書》所謂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者也。夏功在于唐堯,殷因無所損益。周武克商,自豐徂鎬。至成王時,改作《禹貢》,徐梁入於青雍,冀野析於幽并。職方掌天下之土,以周厥利;保章辯九州之野,皆有分星。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始皇初并天下,懲㣻戰國,削罷列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瑯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鴈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郡,與內史為三十六郡也。於是興師踰江,平取百越,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凡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西帶,皆臨大海。漢祖龍興,革秦之弊,分內史為三部,更置郡國二十有三,桂陽、江夏、豫章、河內、魏郡、東海、楚國、平原、梁國、定襄、泰山、汝南、淮陽、千乘、東萊、燕國、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廣漢、涿郡,合二十三也。三內史者,河上、渭南、中地也。《地理志》曰:高祖增二十六,武帝改河上、渭南、中地以為京兆、馮翊、扶風,是為三輔也。文增厥九,廣平、城陽、淄川、濟南、膠西、膠東、河間、廬江、衡山,武帝改衡山曰六安。景加其四。濟北、濟陰、山陽、北海也。宣改濟北曰東平。武帝開越攘胡,初置十七,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平西南夷置牂柯、越嵩、沈黎、汶山、犍為、益州六郡,西置武都郡,又分立零陵郡,合十七郡。拓土分疆,又增十四。弘農、臨淮、西河、朔方、酒泉、陳留、安定、天水、玄菟、樂浪、廣陵、敦煌、武威、張掖。昭帝少事,又增其一。金城也。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國七十有一,與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又置徐州,復夏舊號,南置交趾,北有朔方,凡為十三部。涼、益、荊、揚、青、豫、兗、徐、幽、並、冀十一州,交趾、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光武投戈之歲,在彫秏之辰,郡國蕭條,並省者八。城陽、淄川、高密、膠東、六安、真定、泗水、廣陽。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復為刺史,員十三人,各掌一州。明帝置一,永昌也。章帝置二,任城、吳郡。和順改作,其名有九。和置濟北、廣陽,順改淮陽為陳,改楚為彭城,濟東為東平,臨淮為下邳,千乘為六安,信都為安平,天水為漢陽。省朔方刺史,合之於司隸,凡十三部,其與西漢不同者,司隸校尉部郡治河南,朔方隸於並部。而郡國百有八焉。省前漢八,分置五,改舊名七,因舊九十六,少前漢三也。桓靈頗增於前,復置六郡。桓,高陽、高涼、博陵;靈,南安、鄱陽、廬陵。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靈版蕩,關洛荒蕪,所置者十二,新興、樂平、西平、新平、略陽、陰平、帶方、譙、樂陵、章武、南鄉、襄陽。所省者七,上郡、朔方、五原、雲中、定襄、漁陽、廬江。而文帝置七,朝歌、陽平、弋陽、魏興、新城、義陽、安豐。明及少帝增二,明,上庸也;少,平陽也。得漢郡者五十四焉。蜀先主於漢建安之間初置郡九,巴東、巴西、梓潼、江陽、汶山、漢嘉、朱提、宕渠、涪陵。後主增二,雲南、興古。得漢郡者十有一焉。吳主大皇帝初置郡五,臨賀、武昌、珠崖、新安、廬陵南部。少帝、景帝各四,少,臨川、臨海、衡陽、湘東。景,天門、建安、建平、合浦北部。命侯亦置十有二郡,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東陽、桂林、滎陽、宜都。得漢郡者十有八焉。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 徐州 荊州 揚州 交州 廣州

17
惠帝元康十年,又置平昌郡。又分城陽之黔陬、壯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營陵、安丘、大、劇、臨朐十一縣為高密國。自永嘉喪亂,青州淪沒石氏。東萊人曹嶷為刺史。造廣固城,後為石季龍所滅。季龍末,遼西段龕自號齊王,據青州。慕容恪滅趙,剋青州。苻氏平燕,盡有其地。及苻氏敗後,刺史苻朗以州降。朝廷置幽州,以別駕辟閭渾為刺史,鎮廣固。隆安四年,為慕容德所滅,遂都之,是為南燕,復改為青州。德以并州牧鎮陰平,幽州刺史鎮發干,徐州刺史鎮莒城,青州刺史鎮東萊,兗州刺史鎮梁父。慕容超移青州於東萊郡,後為劉裕所滅,留長史羊穆之為青州刺史,築東陽城而居之。自元帝渡江,於廣陵僑置青州。至是始置北青州,鎮東陽城,以僑立州為南青州。而後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
118
自中原亂離,遺黎南渡,並僑置牧司在廣陵,丹徒南城,非舊土也。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蘇峻、祖約為亂於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轉多,乃於江南僑立淮南郡及諸縣,又於尋陽僑置松滋郡,遙隸揚州。咸康四年,僑置魏郡、廣川、高陽、堂邑等諸郡,并所統縣并寄居京邑,改陵陽為廣陽。孝武寧康二年,又分永嘉郡之永寧縣置樂成縣。是時上黨百姓南渡,僑立上黨郡為四縣,寄居蕪湖。尋又省上黨郡為縣,又罷襄城郡為繁昌縣,並以屬淮南。安帝義熙八年,省尋陽縣入柴桑縣,柴桑仍為郡,後又省上甲縣入彭澤縣。舊江州督荊州之竟陵郡,及何無忌為刺史,表以竟陵去州遼遠,去江陵三百里,荊州所立綏安郡人戶入境,欲資此郡助江濱戍防,以竟陵郡還荊州。又司州之弘農、揚州之松滋二郡寄在尋陽,人戶難居,並宜建督。安帝從之。後又省松滋郡為松滋縣,弘農郡為弘農縣,並屬尋陽郡。
119
〇交州。案《禹貢》揚州之域,是為南越之土。秦始皇即略定揚越,以謫戍卒五十萬人守五嶺。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嶺嶠,時有五處,故曰五嶺。後使任囂、趙他攻越,略取陸梁地,遂定南越,以為桂林、南海、象等三郡,非三十六郡之限,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謂東南一尉也。漢初,以嶺南三郡及長沙、豫章封吳芮長沙王。十一年,以南武侯織為南海王。陸賈使還,拜趙他為南越王,割長沙之南三郡以封之。武帝元鼎六年,討平呂嘉,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七郡,蓋秦時三郡之地。元封中,又置儋耳、珠崖二郡,置交趾刺史以督之。昭帝始元五年「始元」原誤倒作「元始」,今乙正。,罷儋耳并珠崖。元帝初元三年「初元」原誤倒作「元初」,今乙正。,又罷珠崖郡。後漢馬援平定交部,始調立城郭置井邑。順帝永和九年,交趾太守周敞求立為州,朝議不許,即拜敞為交趾刺史。桓帝分立高興郡,靈帝改曰高涼。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土燮為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十五年,移居番禺,詔以邊州使持節,郡給鼓吹,以重城鎮,加以九錫六佾之舞。吳黃武五年,割南海、蒼梧、鬱林三郡立廣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戴良為刺史,值亂不得入,呂岱擊平之,復還並交部。赤烏五年,復置珠崖郡。永安七年,復以前三郡立廣州。及孫皓,又立新昌、武平、九德三郡。蜀以李恢為建寧太守,遙領交州刺史。晉平蜀,以蜀建寧太守霍弋遙領交州,得以便宜選用長吏。平吳後,省珠崖入合浦。交州統郡七,縣五十三,戶二萬五千六百。

列傳第二十八 周處子玘 玘子勰 玘弟札 札兄子筵 周訪子撫 撫子楚 楚子瓊 瓊子虓 撫弟光 光子仲孫

18
初,陶侃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謂曰:「前崗見一牛眠山汙中,其地若葬,位極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當世出二千石。」言訖不見。侃尋牛得之,因葬其處,以所指別山與訪。訪父死,葬焉,果為刺史,著稱寧、益,自訪以下,三世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

列傳第三十六 劉弘 陶侃

10
先是,廣州人背刺史郭訥,迎長沙人王機為刺史。機復遣使詣王敦,乞為交州。敦從之,而機未發。會杜弘據臨賀,因機乞降,勸弘取廣州,弘遂與溫邵及交州秀才劉沈俱謀反。或勸侃且住始興,觀察形勢。侃不聽,直至廣州。弘遣使偽降。侃知其詐,先於封口起發石車。俄而弘率輕兵而至,知侃有備,乃退。侃追擊破之,執劉沈於小桂。又遣部將許高討機,斬之,傳首京都。諸將皆請乘勝擊溫邵,侃笑曰:「吾威名已著,何事遣兵,但一函紙自足耳。」於是下書諭之。邵懼而走,追獲於始興。以功封柴桑侯,食邑四千戶。

列傳第三十七 溫嶠 郗鑒子愔 愔子超 愔弟曇 鑒叔父隆

26
朝議將留輔政,以導先帝所任,固辭還籓。復以京邑荒殘,資用不給,借資蓄,具器用,而後旋于武昌,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時年四十二。江州士庶聞之,莫不相顧而泣。帝下冊書曰:「朕以眇身,纂承洪緒,不能光闡大道,化洽時雍,至乃狂狡滔天,社稷危逼。惟公明鑒特達,識心經遠,懼皇綱之不維,忿凶寇之縱暴,唱率群后,五州響應,首啟戎行,元惡授馘。王室危而復安,三光幽而復明,功格宇宙,勳著八表。方賴大獻以拯區夏,天不憖遺,早世薨殂,朕用痛悼于厥心。夫褒德銘動,先王之明典,今追贈公侍中、大將軍、持節、都督、刺史,公如故,賜錢百萬,布千匹,謚曰忠武,祠以太牢。」

列傳第四十 應詹 甘卓 鄧騫 卞壼從父兄敦 劉超 鐘雅

3
王澄為荊州,假詹督南平、天門、武陵三郡軍事。及洛陽傾覆,詹攘袂流涕,勸澄赴援。澄使詹為檄,詹下筆便成,辭義壯烈,見者慷慨,然竟不能從也。天門、武陵谿蠻並反,詹討降之。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並謀背叛。詹召蠻酋,破銅券與盟,由是懷詹,數郡無虞。其後天下大亂,詹境獨全。百姓歌之曰:「亂離既普,殆為灰朽。僥倖之運,賴茲應后。歲寒不凋,孤境獨守。拯我塗炭,惠隆丘阜。潤同江海,恩猶父母。」鎮南將軍山簡復假詹督五郡軍事。會蜀賊杜疇作亂,來攻詹郡,力戰摧之。尋與陶侃破杜弢於長沙,賊中金寶溢目,詹一無所取,唯收圖書,莫不歎之。元帝假詹建武將軍,王敦又上詹監巴東五郡軍事,賜爵潁陽鄉侯。陳人王沖擁眾荊州,素服詹名,迎為刺史。詹以沖等無賴,棄還南平,沖亦不怨。其得人情如此。遷益州刺史,領巴東監軍。詹之出郡也,士庶攀車號泣,若戀所生。

列傳第四十一 孫惠 熊遠 王鑒 陳頵 高崧

2
劾案沛王韜獄,未竟,會解結代楊準為刺史,韜因河間王顒屬結。結至大會,問主簿史鳳曰:「沛王貴籓,州據何法而擅拘邪?」時頵在坐,對曰:「甲午詔書,刺史銜命,國之外臺,其非所部而在境者,刺史並糾。事徵文墨,前後列上,七被詔書。如州所劾,無有違謬。」結曰:「眾人之言不可妄聽,宜依法窮竟。」又問僚佐曰:「河北白壤膏粱,何故少人士,每以三品為中正?」答曰:「《詩》稱『維嶽降神,生甫及申』。夫英偉大賢多出於山澤,河北土平氣均,蓬蒿裁高三尺,不足成林故也。」結曰:「張彥真以為汝潁巧辯,恐不及青徐儒雅也。」頵曰:「彥真與元禮不協,故設過言。老子、莊周生陳梁,伏羲、傅說、師曠、大項出陽夏,漢魏二祖起於沛譙,準之眾州,莫之與比。」結甚異之,曰:「豫州人士常半天下,此言非虛。」會結遷尚書,結恨不得盡其才用。

列傳第五十六 張軌子寔 寔弟茂 寔子駿 駿子重華 華子耀靈 靈伯父祚 靈弟玄靚 靚叔天錫

5
晉昌張越,涼州大族,讖言張氏霸涼,自以才力應之。從隴西內史遷梁州刺史。越志在涼州,遂託病歸河西,陰圖代軌,乃遣兄鎮及曹祛、麴佩移檄廢軌,以軍司杜耽攝州事,使耽表越為刺史。軌令曰:「吾在州八年,不能綏靖區域,又值中州兵亂,秦隴倒懸,加以寢患委篤,實思斂迹避賢。但負荷任重,未便輒遂。不圖諸人橫興此變,是不明吾心也。吾視去貴州如脫屣耳!」欲遣主簿尉髦奉表詣闕,便速脂轄,將歸老宜陽。長史王融、參軍孟暢蹋折鎮檄,排闔諫曰:「晉室多故,人神塗炭,實賴明公撫寧西夏。張鎮兄弟敢肆凶逆,宜聲其罪而戮之,不可成其志也。」軌嘿然。融等出而戒嚴。武威太守張琠遣子坦馳詣京,表曰:「魏尚安邊而獲戾,充國盡忠而被譴,皆前史之所譏,今日之明鑒也。順陽之為劉陶守闕者千人。刺史之蒞臣州,若慈母之於赤子,百姓之愛臣軌,若旱苗之得膏雨。伏聞信惑流言,當有遷代,民情嗷嗷,如失父母。今戎夷猾夏,不宜騷動一方。」尋以子寔為中督護,率兵討鎮。遣鎮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亞前喻鎮曰:「舅何不審安危,明成敗?主公西河著德,兵馬如雲,此猶烈火已焚,待江漢之水,溺於洪流,望越人之助,其何及哉!今數萬之軍已臨近境,今唯全老親,存門戶,輸誠歸官,必保萬全之福。」鎮流涕曰:「人誤我也!」乃委罪功曹魯連而斬之,詣寔歸罪。南討曹祛,走之。張坦至自京師,帝優詔勞軌,依模所表,命誅曹祛。軌大悅,赦州內殊死已下。命寔率尹員、宋配步騎三萬討祛,別遣從事田迥、王豐率騎八百自姑臧西南出石驢,據長寧。怯遣麴晁距戰于黃阪。寔詭道出浩亹,戰于破羌。軌斬祛及牙門田囂。
38
初,建興中,敦煌計吏耿訪到長安,既而遇賊,不得反,奔漢中,因東渡江,以太興二年至京都,屢上書,以本州未知中興,宜遣大使,乞為鄉導。時連有內難,許而未行。至是,始以訪守治書御史,拜駿鎮西大將軍,校尉、刺史、公如故,選西方人隴西賈陵等十二人配之。訪停梁州七年,以驛道不通,召還。訪以詔書付賈陵,託為賈客。到長安,不敢進,以咸和八年始達涼州。駿受詔,遣部曲督王豐等報謝,并遣陵歸,上疏稱臣,而不奉正朔,猶稱建興二十一年。九年,復使訪隨豐等齎印板進駿大將軍。自是每歲使命不絕。後駿遣參軍麴護上疏曰:

列傳第五十九 忠義嵇紹 從子含 王豹 劉沉 麹允 焦嵩 賈渾 王育 韋忠 辛勉 勉族弟賓 劉敏元 周該 桓雄 韓階 周崎 易雄 樂道融 虞悝 沈勁 吉挹 王諒 宋矩 車濟 丁穆 辛恭靖 羅企生 張禕

2
初,新昌太守梁碩專威交土,迎立陶咸為刺史。咸卒,王敦以王機為刺史,碩發兵距機,自領交趾太守,乃迎前刺史脩則子湛行州事。永興三年,敦以諒為交州刺史。諒將之任,敦謂曰:「脩湛、梁碩皆國賊也,卿至,便收斬之。」諒既到境,湛退還九真。廣州刺史陶侃遣人誘湛來詣諒所,諒敕從人不得入閣,既前,執之。碩時在坐,曰:「湛故州將之子,有罪可遣,不足殺也。」諒曰:「是君義故,無豫我事。」即斬之。碩怒而出。諒陰謀誅碩,使客刺之,弗剋,遂率眾圍諒於龍編。陶侃遣軍救之,未至而諒敗。碩逼諒奪其節,諒固執不與,遂斷諒右臂。諒正色曰:「死且不畏,臂斷何有!」十餘日,憤恚而卒。碩據交州,凶暴酷虐,一境患之,竟為侃軍所滅,傳首京都。

列傳第六十八 王敦沈充 桓溫孟嘉

9
帝優詔不許。又固辭州牧,聽為刺史。時劉隗用事,頗疏間王氏,等甚不平之。上疏曰:
11
伏惟陛下聖哲日新,廣延俊乂,臨之以政,齊之以禮。頃者令內綜機密,出錄尚書,杖節京都,並統六軍,既為刺史,兼居重號,殊非人臣之體。流俗好評,必有譏謗,宜省錄尚書、杖節及都督。且王佐之器,當得宏達遠識、高正明斷、道德優備者,以臣闇識,未見其才。然於見人,未踰於;加輔翼積年,實盡心力。霸王之主,何嘗不任賢使能,共相終始!管仲有三歸反坫之識,子犯有臨河要君之責,蕭何、周勃得罪囹圄,然終為良佐。以之才,何能無失!當令任不過分,役其所長,以功補過,要之將來。性慎密,尤能忍事,善於斟酌,有文章才義,動靜顧問,起予聖懷,外無過寵,公私得所。今皇祚肇建,八表承風;聖恩不終,則遐邇失望。天下荒弊,人心易動;物聽一移,將致疑惑。臣非敢茍私親親,惟欲忠於社稷。

列傳第七十 王彌 張昌 陳敏 王如 杜曾 杜弢 王機 祖約 蘇峻 孫恩 盧循 譙縱

2
會澄遇害,機懼禍及,又屬杜弢所在發墓,而獨為機守塚,機益自疑。就王敦求廣州,敦不許。會廣州人背刺史郭納,迎機為刺史,機遂將奴客門生千餘人入廣州,州部將溫邵率眾迎機。敦遣參軍葛幽追之,及於廬陵,機叱幽曰:「何以敢來?欲取死邪?」幽不敢逼而歸。郭訥聞邵之納機也,乃遣兵擊邵,反為所破。訥又遣機父兄時吏距之,咸倒戈迎機,訥眾皆散,乃握節而避機。機遂入城就訥求節,訥歎曰:「昔蘇武不失其節,前史以為美談。此節天朝所假,義不相與,自可遣兵來取之。」機慚而止。

載記第二十五 乞伏國仁 乞伏乾歸 乞伏熾磐 馮跋

4
鮮卑匹蘭率眾五千降。明年,南安秘宜及諸羌虜來擊國仁,四面而至。國仁謂諸將曰:「先人有奪人之心,不可坐待其至。宜抑威餌敵,羸師以張之,軍法所謂怒我而怠寇也。」於是勒眾五千,襲其不意,大敗之。秘宜奔還南安,尋與其弟莫侯悌率眾三萬餘戶降於國仁,各拜將軍刺史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