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598774"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清史稿
條件: 提到「香港
Total 19

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 英吉利

14
冬十月琦善廣州,尋授兩廣總督。義律請撤沿海諸防。虎門廣州水道咽喉,水師提督駐焉。其外大角、沙角二砲臺,燒煙後,益增戍守。師船、火船及蜑艇、扒龍、快蟹,悉列口門內外,密布橫檔暗椿,至是裁撤殆盡。義律遂日夜增船櫓,造攻具;首索煙價,繼求香港,且行文趣琦善速覆。十二月五日,突攻沙角砲臺,副將陳連升等兵不能支,遂陷,皆死之。英人又以火輪、三板赴三門口,焚我戰船十數艘,水師亦潰。英人乘勝攻大角砲臺,千總黎志安受傷,推砲落水,潰圍出,砲臺陷。英人悉取水中砲,分兵戍守,於是虎門危急。水師提督關天培總兵李廷鈺、游擊馬辰等守靖遠、威遠砲臺,僅兵數百,遣弁告急,不應。廷鈺至省泣求增兵,以固省城門戶。琦善恐妨撫議,不許。文武僚屬皆力請,始允遣兵五百。義律仍挾兵力索煙價及香港二十一年春正月琦善香港許英,而未敢入奏,乃歸浙江英俘易定海。義律先遣人赴浙繳還定海,續請獻沙角、大角砲臺以易之。琦善與訂期會於蓮花城。義律出所定貿易章程,並給予香港全島,如澳門故事,皆私許之。
15
既而琦善以義律來文入奏,帝怒不許。罷琦善伊里布,命宗室奕山靖逆將軍,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參贊大臣,赴粵剿辦。時義律以香港已經琦善允給,遍諭居民,以香港為英屬埠。又牒大鵬營副將令撤營汛。粵撫怡良聞之,大駭,奏聞。帝大怒,合籍琦善家。遂下詔暴英人罪,促奕山等兼程進,會各路官兵進剿。尋以兩江總督裕謙欽差大臣,赴浙視師。時定海、鎮海等處英船四出游弈,裕謙遣兵節次焚剿,並誅其酋目一人。二月,英人犯虎門水師提督關天培死之;乘勝薄烏湧,省城大震。十三日參贊楊芳抵粵,各路官兵未集,而虎門內外舟師悉被毀。楊芳議以堵為剿,使總兵段永福率千兵扼守東勝寺,陸路總兵長春率千兵扼鳳凰岡水路。英人率師近逼,雖經鳳凰岡官兵擊退,仍乘潮深入,飛砲火箭並力注攻。會美領事以戰事礙各國商船進口,赴營請進埔開艙,兼為英人說和,謂英人繳還定海,惟求通商如舊,並出義律書,有「惟求照常貿易,如帶違禁物,即將貨船入官」之文。時定海師船亦至粵,楊芳欲藉此緩兵退敵,遂與怡良聯銜奏請。帝以其復踵請撫故轍,嚴旨切責不許。三月,詔林則徐會辦浙江軍務,尋復遣戍新疆。
19
秋七月,犯江寧。英火輪兵船八十餘艘溯江上,自觀音門至下關。時耆英方自浙啟行,伊里布亦奉詔自浙馳至,遣張喜詣英船道意。英人要求各款:一,索煙價、商欠、兵費銀二千一百萬;一,索香港為市埠,並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一,英官與中國官用敵體禮;餘則劃抵關稅、釋放漢奸等款,末請鈐用國寶。會耆英至,按款稍駮詰。英突張紅旗,揚言今日如不定議,詰朝攻城,遂即夜覆書,一如所言。翼日,遣侍衛咸齡、布政司黃恩彤、寧紹臺道鹿澤長往告各款已代請,俟批回即定約。奏上,許之。時耆英伊里布、牛鑑以將修好,遣張喜等約期相見。馬利遜請以本國平行禮見。耆英等遂詣英舟,與璞鼎查等用舉手加額禮訂約,復親具牛酒犒師,畫諾於靜海寺,是為白門條約。自此煙禁遂大開矣。而英猶以臺灣殺英俘,為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罪來詰,不得已,罷之。
24
六年秋九月,英人巴夏里致書葉名琛,請循江寧舊約入城,不省。英人攻粵城,不克逞,復請釋甲入見,亦不許。冬十月,攻虎門橫檔各砲臺,又為廣州義勇所卻,乃馳告其國。於是簡其伯爵額爾金來華,擬由粵入都,先將火輪兵船分泊澳門、香港以俟。額爾金至粵,初謀入城,不可。與水師提督、領事等議款,牒粵中官吏,俟其復書定進止,名琛置不答。七年冬十二月,英人遂合法、美、俄攻城,城陷,執名琛去。因歸罪粵中官吏,上書大學士裕誠求達。裕誠覆書,令赴粵與新命粵督黃宗漢商辦,不省。
31
二年五月,諭:「馬嘉理案,疊經王大臣與英使威妥瑪辯論未洽,命李鴻章商辦早結。」六月,命鴻章為全權大臣,赴煙臺,與威妥瑪會商,相持者逾月,議始定。七月,鴻章奏稱:「臣抵煙臺,威妥瑪堅求將全案人證解京覆訊,其注意尤在岑毓英主使。臣與反復駁辨,適俄、德、美、法、日、奧六國使臣及英、德水師提督均集煙臺,往來談宴,因於萬壽聖節,邀請列國公使、提督至公所燕飲慶賀,情誼聯洽。翌日,威使始允另議辦法,將條款送臣查核。其昭雪滇案六條,皆總理衙門已經應允,惟償款銀數未定。其優待使臣三條:一,京外兩國官員會晤,禮節儀制互異,欲訂以免爭端;一,通商各口會審案件;一,中外辦案觀審,兩條可合並參看。觀審一節,亦經總署於八條內允行。至通商事務原議七條:一,通商各口,請定不應抽收洋貨釐金之界,並欲在沿海、沿江、沿湖地面,添設口岸;一,請添口岸,分作三項,以重慶、宜昌、溫州、蕪湖、北海五處為領事官駐扎,湖口、沙市、水東三處為稅務司分駐,安慶、大通、武穴、陸溪口、岳州、瑪斯六處為輪船上下客商貨物;一,洋藥準在新關並納稅釐;一,洋貨半稅單,請定劃一款式,華、洋商人均準領單,洋商運土貨出口,商定防弊章程;一,洋貨運回外國,訂明存票年限;一,香港會定巡船收稅章程;一,各口未定租界,請再議訂。以上如洋藥釐稅由新關並徵,既免偷漏,亦可隨時加增;土貨報單嚴定章程,冀免影射冒騙諸弊;香港妥議收稅辦法,均尚於中國課餉有益。其餘亦與條約不背。英使又擬明年派員赴西藏探路,請給護照,因不便附入滇案、優待、通商三端之內,故列為專條。免定口界、添設口岸兩事,反覆爭論,乃允免定口界,僅於租界免抽洋貨釐金,且指明洋貨、土貨仍可抽收。將來洋藥加徵,稍資撥補,似於大局無甚妨礙。至添口岸一節,總署已允宜昌、溫州、北海三處,赫德續請添蕪湖口,亦經奏準。今仍堅持前議,準添四口,作為領事官駐扎處所。其重慶派英員駐寓,總署已於八條內議準,未便即作口岸,聲明俟輪船能上駛時,再行議辦。至沿江不通商口岸上下客商貨物一節,自長江開碼頭後,輪船隨處停泊,載人運物,因未明定章程,礙難禁阻。英使既必欲議準,似不在停泊處所之多寡,要在口岸內地之分明。臣今與訂『上下貨物,皆用民船起卸,仍照內地定章,除洋貨稅單查驗免釐外,有報單之土貨,只準上船,不準卸賣,其餘應完稅釐,由地方官一律妥辦』等語,是與民船載貨查收釐金者一律,只須各地方關卡員役查察嚴密耳。英使先請湖口等九處,臣與釐定廣東之水東系沿海地方,不準驟開此禁,岳州距江稍遠,不準繞越行走,姑允沿江之大通、安慶、湖口、武穴、陸溪口、沙市六處,輪船可暫停泊,悉照內地抽徵章程。臣復與德國使臣巴蘭德議及德國修約添口,即照英國議定辦理。威妥瑪請半年後,開辦口岸租界,免洋貨釐,洋藥並納釐稅,須與各國會商,再行開辦,因準另為一條。至派員赴西藏探路一節,條約既準游歷,亦無阻止之理。臣於原議內由總理衙門、駐藏大臣查度情形字樣,屆時應由總理衙門妥慎籌酌。迨至諸議就緒,商及滇案償款。英使謂去冬專為此事,調來飛游幫大兵船四隻,保護商民,計船費已近百萬。臣謂兩國並未失和,無認償兵費之例,囑其定數。英使謂吳淞鐵路正滋口舌,如臣能調停主持,彼即擔代,仍照原議作二十萬,遂定議。因於二十六日,將所繕會議條款華、洋文四分,彼此畫押蓋印互換。至滇邊通商,威使面稱擬暫緩開辦,求於結案諭旨之末,豫為聲明。」疏入,報聞。鴻章仍回直督本任。約成互換,是為煙臺條約。約分三端:一曰昭雪滇案,二曰優待往來,三曰通商事務。又另議專案一條。是年,遣候補五品京堂劉錫鴻持璽書往英,為踐約惋惜滇案也。
33
七年十月,李鴻章復與威妥瑪議洋藥加徵稅釐。初,洋藥稅釐並徵之議,始發於左宗棠,原議每箱徵銀一百五十兩。其後各督撫往來商議,訖無成說。滇案起,鴻章乃與威妥瑪議商洋藥加徵稅釐。威妥瑪謂須將進出口稅同商,定議進口稅值百抽十,而出口稅以英商不原加稅為辭,並主張在各口新關釐稅並加,通免內地釐金。鴻章以欲通免釐金,當於海關抽稅百二十兩,須加正稅三倍。如不免釐金,則須增加一倍至六十兩。既,威妥瑪接到本國擬定鴉片加稅章程數條:「一,釐稅並徵增至九十兩;二,增正稅至五十兩,各口釐金仍照舊收;三,擬由中國通收印度鴉片,而印度政府或約於每年減種鴉片,或由兩國商定當減年限,至限滿日停種,至每石定價,或按年交還,或另立付價,時候亦由兩國訂明,其價或在香港撥還,或在印度交兌,其事則官辦商辦均可;四,擬立專辦洋藥英商公司,每箱應償印度政府一定價值,應納中國國家一定釐稅,至繳清此項釐稅後,其洋藥在中國即不重徵,印度政府約明年限,將鴉片逐漸裁止。」初,威妥瑪於進口已允值百抽十,至是因洋藥稅釐未定,又翻。又欲於各口租界外,酌定二三十里之界,免收洋貨釐。鴻章以租界免釐,載在條約,業經開辦有年,何得復議推廣?拒之。威妥瑪又請由香港設電線達粵省,其上岸祗準在黃埔輪船停泊附近之處,由粵省大吏酌定。
49
是年又與英議接滇、緬邊界陸路電線條約。尋又議藏、印條款。二十一年夏,中、日和議既成,法索雲南普洱徼外猛烏、烏得兩地。英使歐格訥以兩地屬緬江洪,指為違約,欲中國將八募北野人山地,由薩伯坪起,東南到盞達,西南順南碗河折向瑞麗江,循江至猛卯,向南至工隆、八關、科幹皆在內,讓歸英。不許。英忽請允西江通商,再議野人山地,許之。復要求在肇慶、梧州、桂林、潯州、南寧五府設立領事,佛山、高要、封川、南新墟等處停泊輪船,由廣州澳門出入。中國以野人山地減索無幾,而通商口岸太多,且桂林在北江之北,潯州、南寧在藤江、龔江上游,並非西江,豈能強索?阻止之。英外部又以北丹尼、科干兩地原屬緬,為前薛福成定界時誤畫入華,求索回;又請於騰越、順寧、思茅三處設領事;及緬甸現有及將來續開之鐵路接入中國;又請援照俄、法條約利益,於新疆設領事。再三駮論,始允將新疆設埠及援照俄、法利益一節刪去;滇、緬接路一節,改為俟中國鐵路展至緬界時彼此相接;滇界領事一節,改為將已設之蠻允領事,改駐或順寧或騰越一處,其思茅領事,系援利益均霑之例,非英獨創;其野人山界線,改為南坎一處作為永租,餘俟兩國派員勘定。惟西江通商一節,允至梧州而止,梧州之東,祗開三水縣城、江根墟兩地,商船由磨刀門進口,其由香港廣州省城,本系舊約所許,仍限江門、甘竹、肇慶、德慶四處,遂定議立中緬條約附款。時二十三年正月也。是年英主維多利亞在位六十年,命張蔭桓前往致賀。
50
二十四年四月,議展香港界址至九龍城,租期九十九年。五月,英租威海衛。初,威海為日本軍占領,英人致書日相伊藤博文,原代繳償款,要求早撤兵。會我償款繳清,北洋大臣派員收回,英使竇納樂遂請租借。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尚書廖壽恆與立約,文云:「以劉公島並在威海灣之群島及威海全灣沿岸以內十英里之地租與英國,威海衛城墻以內仍由中國自行管理。又所租於英國之水面,中國兵船無論在局內局外仍可享用。」並另備照會,謂「中國重整海軍,船舶可泊港內,請英人代為訓練」。

列傳一百五十七

7
義律數香港,志在必得,琦善當事急,佯許之而不敢上聞。至是,義律獻出所踞砲臺,並原繳還定海以易香港全島,別議通商章程。琦善親與相見蓮花城定議,往返傳語,由差遣之鮑鵬將事,同城將軍、巡撫皆不預知。及英人占踞香港,出示安民,巡撫怡良奏聞,琦善方疏陳:「地勢無可扼,軍械無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堅,如與交鋒,實無把握,不如暫事羈縻。」上益怒,詔斥琦善擅予香港,擅許通商之罪,褫職逮治,籍沒家產。英兵遂奪虎門靖遠砲臺,提督關天培死之。
14
裕謙方代署兩江總督,疏言:「各省皆可議守,獨浙江必應速戰。」且言:「定海西境岑港為第一險要,應以精兵先據之。」下伊里布體察辦理。既而琦善在粵議款不得要領,兵端又開,二十一年正月,詔促伊里布進兵規復定海二月,義律既踞香港,盡調英船赴粵,以交還定海告。詔斥附和琦善,以兵砲未集,藉詞緩攻,致敵船遁去,褫協辦大學士雙眼花翎,暫留兩江總督任,以裕謙代為欽差大臣督浙師。裕謙論劾伊里布遣家丁赴敵船事,命解任,帶張喜來京,下刑部訊鞫,褫職,遣戍軍臺。未幾,定海鎮海、寧波相繼陷,裕謙殉之。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